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引育留用上积极探索——
产才融合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落地项目签约现场(资料照)。记者刘振兴 郭庆萍 摄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臧杨杨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德”战略,在人才引育留用上积极探索,出台《德州市推动“四链”融合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链、保障产业发展的供给型教育链、整合产业发展的强实力产业链、赋能产业发展的高效率创新链。借助“四链”融合,我市迅速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3年来,与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每年新增60余家,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有103人,新集聚高校毕业生10万余人。
  创新机制,加速“四链”融合
  在山东智衡减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起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洪振无人不晓。王洪振是智衡减振公司聘请的科技副总经理,在其帮助下,公司“空气弹簧专用橡胶配方技术”成功转化,生产的高端乘用车空气弹簧囊皮使用寿命提高至500万次,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人才工作具有“磁场效应”,政策越精准,效果越明显。近年来,我市先后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和20多项配套细则,以及名师名医、现代种业、直播电商等专项人才政策,实行“一企一策”“政策漫游”“最优加一点”,构建起“普惠性+专业化+量身定制”的政策体系。同时,针对高层次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的难题,创新推出双向挂职、科技副职、假日专家等多种合作机制和用才模式,先后对接110多名高层次专家挂任科技副县长、副局长,选聘150多名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柔性引进1200多名假日专家灵活合作。
  “科技副总既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能推动高校科研有的放矢。”4月25日,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表示,今年我市将继续以精准引进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目标,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对接高校优质人才资源,根据企业需求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努力将科技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市机制化推动“四链”融合发展,研究制定《德州市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工作机制》及《重点协同事项清单》,加强“四链”融合组织协调体系。围绕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同步部署、一体推进,研究提出8项重点协同事项,形成共同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组织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同志赴深圳开展考察调研,整合部门资源,加快拓展协同的广度和深度。
  精准施策,提升产才适配度
  为深入实施“人才兴德”战略,我市主动对接北京人才资源,创新实践“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运行模式,打造德州连接北京人才创新桥头堡和信息枢纽。目前,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吸引清华、北大、中科院等64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包括7位院士、15位教授、65名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360余人。
  我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链”,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通产业创新链条。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应用研究院,与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20余个专家团队合作,通过“企业出题、政府接题、院所解题”方式,打通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链条。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自2021年底获得筹建批复后,采取企业、高校联建模式,实现了内部与生产衔接、外部与院校合作的产学研模式,助力12英寸大硅片取得技术突破,并进入通线量产阶段。目前,德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共有186家企业,2024年实现营收300.12亿元,同比增长7.18%。 (下转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产才融合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时政】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