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张立新传承创新非遗麦秸画——
“点草成金”绘就逆袭人生

专注麦秸画制作


作品《牧童拾趣》


  

□本报记者马乐 董天力 本报通讯员崔凌 张继伟
  4月1日,在齐河县华店镇前营村的一户庭院中,张立新正专心制作一幅麦秸画。巧手之下,经过定型抛光的麦秸,被剪裁成片片花瓣形状,再经过精心拼贴,一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呈现于眼前。
  年轻时遭遇意外痛失右腿,张立新身残志坚,寄情于麦秸画制作,将田间秸秆变废为宝。他近日获评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的麦秸画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说我传承了麦秸画,不如说这门技艺成就了我,它为我打开一个新天地。”张立新说。
遭遇不幸 意外找到心灵寄托
  张立新1976年出生,性情敦厚淳朴。长大后,村里长辈干建筑,他跟着做学徒,从来不叫苦叫累。“他聪明好琢磨,砌墙抹缝一学就会,做得比一些老师傅都好。”村民李联勇回忆。
  1997年,张立新用辛苦积攒下的钱买了一辆拖拉机,不但能辅助干农活,还能拉砂石料多赚些钱。2001年的一天,他和弟弟结伴去济南东郊拉砂石料,晚上回来的时候又困又累打起了瞌睡,不小心从拖拉机上掉了下去。等再醒过来时,人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虽保住了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腿。为了救他,家里拿出全部积蓄,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为他送去2万余元。
  “发生意外时我才24岁,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很长时间是在迷茫和害怕中度过的。”张立新说。出院以后,一向要强的他看到年迈的父母日夜操劳,着急又无助。后来,他的目光落在了门外堆放的麦秸上,想到爷爷曾经做过麦秸画。“齐河是传统农业大县,麦秸取之不尽,要不我也做麦秸画吧。”他突发奇想。
千里拜师 制作技艺日益精进
  麦秸画与剪纸、布贴、雕刻一样,具有“材美工巧”的艺术特点,要经过选料、制图等几十道程序。
  张立新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制作前要画出想要的图案,将麦秸裁剪成相应的轮廓,用电烙铁将粘贴好的麦秸精细加工,绘画、剪纸、烙画技巧缺一不可。他专门报了绘画班,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
  “最初我把制作麦秸画当作心灵寄托,慢慢地就‘陷’了进去,一做就是十多年。”张立新介绍,2018年,他只身前往河南省平顶山市,跟随手艺人齐胜广学习。齐胜广也是一名残疾人,他免费传授技术,还包吃住。张立新如饥似渴地学习,在画面构图、层次布局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学习过程中,最难的是用剪刀裁剪。处理后的麦秸像纸一样薄,需要用剪刀将其剪成花瓣、羽毛的形状。经常一练就是一整天,直到达到老师的要求为止。跟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十余名残疾人,大家吃住在一起,相互鼓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致力传承 帮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2019年,张立新学成归来,沉下心进行新一轮的创作。寒来暑往,他将家族传承与自己所学融合,琢磨出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作品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得心应手,题材不仅有花虫鸟兽,还加入了家乡景致,皆古朴自然、栩栩如生。
  制作一幅复杂的麦秸画大约需要一个月,对创作者的耐心、审美和毅力都是一种考验。他至今对卖出的第一幅作品印象深刻。那幅作品名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尺寸不大,但投入了很多精力,有时一做就是一整晚,抬头时天已经蒙蒙亮,像是在通过作品诉说自己的故事。买家一看就格外喜欢,当即付款。“感觉自己被认可了,成就感满满。”他说。
  经过县乡村层层挖掘、推介,张立新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麦秸画,他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相关视频并坚持直播:“不少网友会在直播间看我创作,我通过网络接到不少订单。”
  张立新希望免费帮助更多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也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双手让麦秸画绽放时代光彩,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点草成金”绘就逆袭人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