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吃不下,喘不动,食管癌患者跨越千里到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求医——
“这一趟真是来对了”
  

□本报记者唐志梅 本报通讯员王晓军
  “现在吃饭、喝水都顺当了,这趟跨省求医真是来对了!”近日,来自黑龙江省鹤岗市的65岁张大爷激动地说道。两个月前,他在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了一场特殊的“钥匙孔”微创手术,重建了被肿瘤堵塞的食管。走过跨越1600公里的求医之路,让这位被判“手术无望”的六旬老人重获新生。
  张大爷是有着40年吸烟史的“老烟枪”,今年初突然出现呼吸不畅,吞咽困难。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食管癌晚期,肿瘤不仅堵塞了食管,还压迫了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更棘手的是,老人还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和肺结核,肺功能仅为正常人的一半。多家医院评估后认为手术风险过高,建议保守治疗。
  “那段时间看着父亲连水都喝不下,我们全家急得成宿睡不着。”张大爷的家人回忆道。就在他们近乎绝望时,从亲戚处得知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能为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开展微创手术,便连夜收拾行李,赶往德州。
  接诊的胸外科首席专家王春堂带领团队经过细致检查,制定了“两步走”治疗方案。“就像修路前要先清理障碍物,我们先用药物让肿瘤缩小,等患者身体条件改善后再手术。”王春堂用通俗的比喻向家属解释治疗思路。
  在为期数周的化疗加免疫治疗后,原本鸡蛋大小的肿瘤明显缩小,张大爷的体质也有了改善。但真正的挑战来自第二阶段手术——取一部分胃部组织造成“新食管”,穿过胸骨后的狭窄通道与颈部残存食管精准对接。而这台胸骨后径路手术,对术者操作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患者大出血或器官损伤。
  手术当天,医疗团队在患者胸腹部开了3个不到1厘米的“钥匙孔”。通过高清腹腔镜,医生们将胃部塑形成管状,再用内镜牵引“新食管”精准穿过胸骨后的安全通道。主刀医生李广旭说:“每一步都是毫米级操作,既要避开心肺又要保证血供。”凭借稳准的操作技术,李广旭成功将“新食管”与原食管残存端吻合。
  令人惊叹的是,术后第一天张大爷就能自主呼吸并下床活动,第二天拔除了引流管。看着父亲重新顺畅地喝水吃饭,家属连称“像换了个人”。更值得关注的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这种微创技术使并发症风险降低60%,患者恢复时间缩短一半。
  “很多像张大爷这样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过去都被认为不适合手术。”王春堂介绍,但该院近三年已为百余例心肺功能差的患者成功实施此类手术。通过将“新食管”安置在胸骨后避开心肺区,配合精细的微创操作,既保证了安全,又提升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该院胸外科正在建立区域性食管癌微创治疗中心,计划将这项技术向基层医院推广。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团队还在探索更优化的手术路径和吻合方式,使更多晚期食管癌患者得到手术治疗。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这一趟真是来对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