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前孙镇建成6个党建联合体——
47个村抱团发展乡村产业
  

□本报记者徐冬晓 本报通讯员李诚诚
  2月11日,走进陵城区前孙镇白庄村,一片片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
  “以前我们种蔬菜的标准不一样,卖价也不一样。现在好了,大家联起手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西红柿的品质提高了,卖价每公斤比原来高了1.2元。”白庄村村民杨学松说,种西红柿再加上土地流转分红和打零工的收入,去年他赚了将近6万元。
  几年前,前孙镇的温室大棚还多是农户分散种植,由于缺乏统一种植标准和管理,蔬菜品质参差不齐,好蔬菜难以卖出好价钱。面对这一困境,前孙镇创新思路成立党建联合体,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蔬菜品质和产量显著提升,农户收入也增加了。
  如今,前孙镇47个行政村已建成6个党建联合体,以跨村联建为引擎,推动乡村产业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挖掘“老字号”、培育“新字号”的基础上,前孙镇立足传统产业优势,持续培育壮大兴农富民产业,预计今年每个村的集体收入均能突破20万元。
  前孙镇还创新了“联建党组织+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合作发展模式。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打造多业态产业联合体。
  “跨村联建让我们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大家携手共进,共同面对挑战和机遇。”张架村党支部书记金丰奎坦言,以前遇到产业发展难题常束手无策,现在有了联建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思路开阔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多了。
  为确保跨村联建顺利推进,前孙镇还建立了融合发展机制,保障村民切身利益,也为跨村联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将继续探索跨村联建引领乡村建设模式,推动产业发展联兴、生态效益联享、乡村环境联治,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前孙镇党委书记蒙昌文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47个村抱团发展乡村产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三农·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