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投身公路建设四十五年,我见证了上世纪德州交通的巨大跃升——
土路变油路 条条幸福路

1969年春,灰土拌合机在齐河晏城路上施工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的土路雨后变得泥泞不堪。王玉瑞 供图


1993年5月,小型沥青摊铺机在县乡公路上施工


  严再平
  从1955年入职至2000年退休,从公路段技术员到济德高速公路建设办公室主任,我与德州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45年间,从青丝到白发,我参与并见证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为践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三项政策所付出的艰辛和它给百姓带来的实惠;见证了德州地区(1994年建地级德州市)公路从土路到油路,从局部到普及,从低等级到高等级公路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项制度保建路养护
  “民工建勤”是我国公路修建养护的一项制度,也是一项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公路非常有限,经济建设亟须交通支持。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民工整修公路的暂行规定》,确立了民工建勤制度,也为后来的“民办公助”和“公办民助”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55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规定,原则上,在道路两侧15公里以内有劳动能力的年满18岁至45岁的男性农民和年满18岁至40岁的女性农民都有建勤义务。每年每个劳动力的义务建勤不超过5个工作日,车、船等运输工具及兽力的义务建勤每年为两个工作日。动员建勤民工要不违农时不误生产。
  1987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规定,公路建设资金可以采取国家和地方投资、专用单位投资、中外合资、社会集资、贷款、车辆购置附加费和部分养路费等方式筹集。此外,公路建设还可以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和以工代赈的办法。《条例》的发布,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投资主体单一,国家有限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公路建设需要的矛盾。从此,全国公路建设步伐大大加快。1997年7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公路法》,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层面的公路法律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建养管护政策制度。上述法律文件的发布,确保“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三项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
  公路养护包括日常保养维修、中修、大修和改建四项内容。公路的使用环境复杂,受天气、交通流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沿路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州地区(市)公路养护管理实行分级分线负责制,各级政府交通部门是其责任主体。主要国省道干线公路由市县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日常养护维修由养路工人和沿线乡村派出的建勤工代表共同养护(工群共养)。一般干线公路和地方道路(又称县乡公路,现称农村公路)分别由当地的公路交通部门和沿线乡镇政府负责,日常养护由沿线乡村派出的建勤工代表(群众养路员)负责。大修和改建工程所需资金,均由省下达计划,干线和地方道路分别实行“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两种制度。干线公路资金从汽车养路费或中央拨款中列支;地方道路资金用拖拉机养路费补助(油路按公里,桥/涵按延米/座),由于拖拉机养护费收得少,补助的额度也小,大部分资金要靠地方自筹。那时德州地区拖拉机少,征收的养路费是“杯水车薪”,因此,地方负担较重。无论干线和地方道路,上述项目用工,均用当地建勤民工,给予工程粮款补助。
  “工群共养”只在6条重要路段上实行,每10公里设一处养路工班(道班),每2公里配一名道班工人和2名建勤养路员,分段分工合作。其余干线公路与地方道路,均实行群众养护,每公里配1名建勤民工。当地交通部门与公路管理机构派出的线路管理员负责养路员工的教育、考核和管理。建勤养路员由当地乡镇和沿线村庄按照交通公路部门的选配条件和名额,在靠近公路两侧建勤范围内提出候选人,交用人单位审定,分段责任到人。他们除了可以减免挖河等义务工外,当时只享受点茶水费(新中国初期每天5分钱)。选出的各级模范养路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政治荣誉。
  上述公路管理体制和制度,为维护公路设施,确保公路安全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索土路升级
  德州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天然土路多,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人们饱受其苦。
  1958年秋,受部省两级公路交通部门委托,德州地区承担了“平原地区土路面晴雨通车试验”项目。德州地区交通局按照试验项目要求,探索使用多种筑路材料、多种施工方法,试铺了多种路面。经过一年的行车考验和观察,经专家对技术、经济效益的比较和鉴定,发现用石灰土作路面底(基)层,上铺沥青路面或作沥青表面处理,可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建议将试验报告和技术鉴定书,印发至全国12个以平原为主的省市和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1963年,山东省在商河至禹城段修建的第一条油路采用了这一试验成果。从此,“柏油马路出城”、“油路下乡”、公路“黑色化”成为现实。这条路由省专业队施工,用外汇购买进口沥青,走“直、专、高”路子,70公里长、3.5米宽单车道沥青表处理路面,从试验至竣工用了一年半时间。1965年修建的济聊公路齐河段,是在原碎砖碎石路面上作沥青表处理,施工难度比商禹路小得多,只是路面比商禹路宽了2.5米,由于仍走了“直、专、高”老路,这段45公里长的路面工程竟用了大半年时间。但政府外汇有限,购买进口沥青成为普及油路的一大拦路虎。
  “天无绝人之路”,1966年上半年,省有关部门在济聊公路上用胜利油田原油蒸馏后的残渣——渣油作路面表面处理获得成功,沥青原料缺口“绝处逢生”,土路油路普及化有了转机。
  1966年下半年,省政府作出了依靠地方、依靠群众、走“地、群、普”之路,加快公路油路普及化步伐的部署。德州地区领导全力支持,并把临邑至洛口段油路改建工程作为德州地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管理,走“地、群、普”路子的首个项目。
  这段路是104国道上的一段,二级路标准,路基宽12米,路面宽6米,长40公里,跨济阳、临邑两县,工程内容包括1座中型桥、4座小型桥和9处涵洞,以及全线的18厘米厚石灰土底层、2厘米厚沥青(渣油)路面表处理,工期限定半年。与商禹路、济聊路齐河段两条路相比,它具有技术标准髙、工程体量大、工期短、任务重、作业交叉干扰多、筑路机械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和项目管理经验不足等种种困难。德州地区交通部门精心谋划,知难而上,因地制宜,“宜专则专”“宜群则群”,分工合作,协同作战。中小型桥梁和涵洞,分别由地区级桥工专业队和项目所在县的县级建筑队施工,走在路面之前,减少作业交叉干扰,为路面施工开路。路面施工按照作业内容,分成12道工序,分别由项目所在的两县340名建勤民工组成12个专业连队,跨境流水作业。连队长从县乡干部中选派。每道施工工序(连队)配有从道班中抽调的经过培训的具有匠心精神的工班长当工序长,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管理和监督,并赋予其返工、验收否决权。民工报酬实行定额管理,按件计酬,凭验证结算,月清月结。工程质量实行工序自检自验、工序间互检互查和项目部总检总查总验三级验收把关制度,凭验收合格证结算总账目,兑现粮款总补助。那时,每个定额工补助款每工日0.8元,补助粮每工日1.5斤。1966年12月上旬,工程验收合格,提前半月竣工通车,开创了德州地区自行设计施工管理修建二级公路的先河,为普及德州地区油路提供了经验。
  干支两线油路普及
  随着“地、群、普”建油路在临邑洛口段的落地生根,沥青来源关的突破,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成熟,从1967年开始,德州地区普及油路建设出现了干线公路和地方道路同时发力、比翼齐飞、热火朝天的局面。
  1967年,完成了禹城至房寺、商河至惠民(界)和陵县至临邑三条(段)全长120公里油路改建项目;1968年完成了德州—陵县—庆云全长135公里油路改建项目;1969年完成了德州—夏津、平原—恩城和夏津、平原两县街道全长110公里油路改建项目;1970年、1971年基本完成了其余干线的油路改建项目。自1966年至1971年的6年时间内,德州地区每年油路改建里程均在100公里左右。至1971年底,全地区干线公路基本油路化,13个县市(济阳县、商河县1989年由德州地区划归济南市)均通上了油路,干线油路里程达404.2公里。
  与此同时,县乡油路改建也在“白手起家、县县开花”中向前推进。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检查评比,油路里程、通乡和通村油路占比三项数据考核公示,在年度交通工作会议上表彰奖励等方式,大大加快了油路普及的步伐。至1985年,德州地区干支油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90.7公里,占公路养护里程的82.84%。257个乡镇都通了油路,多数乡乡之间也通了油路,靠近油路1公里左右的村庄达到63%。广大农民群众在家乡通油路那天,像过节一样,敲锣打鼓、欢歌载舞地庆祝。
  武城县,一面运河阻隔,三面被恩县洼滞洪区所围,出县一条路,要绕恩城走三角形直边,直路走弯了,近路走远了,道路不畅成了致富“拦路虎”。他们走“民办公助”之路,自1990年谋划,用2年时间新建了“德州—武城”直通二级油路,创县乡道路等级之最,省长参加了通车典礼,省委省政府授予武城县“富民兴鲁”奖,并授予“三民政策发展交通先进县”称号。随后,武城又用2年时间,完成了包括滞洪区在内的全县乡乡通油路普及任务,走在了德州前列。武城的成功经验引发强烈反响,德州的油路普及步伐进一步加快,道路等级逐步提高,宁津、乐陵、德城、齐河等地相继建成了一批二级油路和大中小型桥梁。全市地方道路在提高油路等级的同时,向乡乡通、乡村通、村村通网络化发展。
  油路普及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了筑路机械施工力量,完善了沥青运输、储存、加温、运送、拌合、洒铺等作业链条,修建了铁路专用线,建起了沙石料场和石灰窑厂,壮大了桥工队和汽车运输队实力,办起了公路技校,各方面的困难局面均有所改观。
  限于当时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德州地区修建改建的油路标准较低,路面底层、面层较薄,渣油黏滞度偏低,给使用和养护维修均带来些新问题。但它毕竟让大家走上了好路,分享了“公路通、百业兴”的红利,引发了乡村巨变,让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美,为农村特别是偏僻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土路变油路 条条幸福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