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李船头村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探寻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之道——
转型发展书写振兴新答卷

2019年,李船头村整村搬迁至沙王社区李船头小区,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本报记者 胡兵 路龙帅
  “这是以前村办企业留下的旧厂房,整村搬迁后一直闲置。如今我们正在进行改造开发,吸引项目入驻,还计划打造一批沿街商铺,形成便民生活圈,让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更上一层楼’!”11月30日,在天衢新区长河街道办事处李船头村旧址厂房改造施工现场,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新介绍。
  “按照上级统一安排,2019年10月,我们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整体搬迁到沙王社区李船头小区,村民也从平房老院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建新说。
  “早在明洪武年间,第一代李船头村人陆续来到这片土地定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刘建新介绍。相传,在德州城区东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叫黍王河。明洪武年间,李姓人来此河渡口附近居住,以撑船摆渡为生,后将村落命名为李船头村。村中现有刘、马、张、于、郑5个姓氏,常住居民700多人。
  要讲明白李船头村的发展史,就绕不开发展村办企业这件事。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刘建新翻看着旧照片,讲起那段艰难的创业历程。
  改革开放前,李船头村是个地道的农业村,村民以种地为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农作物。由于人多地少,单靠“土里刨食”很难让村民过上好日子。1982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树金敢闯敢干,借着改革的春风,成立了德州市东郊第二建筑公司,组建了2支建筑队,接手各种厂房、民用房建设的同时,积极承揽染料厂、烟厂等单位的大型修缮工程。当年,公司就实现固定资产80多万元、流动资金90多万元,年利润达40多万元。
  企业火了、盈利了,首先是改善村里孩子们的上学条件,1983年,村里投资30余万元,为村小学建起一座三层教学楼。同时,借势“滚雪球”,拓宽赚钱路子,多方筹集资金800余万元,于1987年兴建了东风棉纺厂;1994年,该村又筹资兴办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德州市制革厂……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就业,改善了生活条件,为村庄发展作出了贡献。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潮起潮落,曾经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因对市场变化的不适应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随着天衢新区大发展的号角劲吹,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落地,为该村重振经济带来了新机遇。盘活利用好这些闲置厂房,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最大亮点。“我们拥有闲置厂房4000余平方米,改造后,一部分生产车间可用来对外招商,一部分可以打造成沿街商铺进行出租,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同时也方便了村民就业。”刘建新说。
  目前,厂房和沿街商铺改造已进入收尾阶段,12月底能全部完成。“2025年,村集体年收入预计能达到120万元,这些收入将用于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刘建新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转型发展书写振兴新答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