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依托“吨半粮”核心区,发展良种繁育——
大李新村实现产量收入双增

大李新村“吨半粮”核心示范区测产现场(资料图)


  

□本报记者徐冬晓本报通讯员侯晓雅刘艺
  从陵城区义渡口镇政府驻地出发,驱车沿神义路向南行,不过10分钟,便可见到一处村庄——大李新村。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葱葱郁郁的树木,让人眼前一亮。
  2021年大李新村被列为全市“双镇百村”中心村以来,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村强民富,和美幸福。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全市森林村居、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
筑基:美丽乡村展新貌
  走进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功华正带领几名村民修整路肩。“秋收刚过,有些生产路的路肩损坏了,农活忙完了我们赶紧来修整一下,上级给争取的好政策,必须得维护好。”李功华介绍。
  中心村建设以来,大李新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交通方面,大李新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村内道路进行全面硬化和拓宽,实现了村内通油路、户户通砖路。修建了排水设施,解决了雨季积水问题。增设了路灯和绿化设施,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去年以来,共硬化道路2700米,安装路灯50盏,种植国槐、月季、冬青等花卉苗木
  2000棵。
  在公共服务方面,大李新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办理社保、医疗、咨询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建设了文化广场、健身设施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大李新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对村内垃圾进行定时定点清理。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知识,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兴产:良种繁育促增收
  10月24日,在位于大李新村的鲁研小麦育种基地,一台自走式喷灌机已组装完毕,即将投入使用。“喷灌机利用地下管道输水,没有了田间沟渠,可增加耕地面积10%以上。”镇农技专家付居坤介绍。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作为陵城区‘吨半粮’创建项目核心区,大李新村在‘双镇百村’建设中,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小麦良种繁育项目,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义渡口镇党委书记孙丽苹说。
  2019年,大李新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村内土地370亩,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与鲁研小麦育种有限公司签订小麦育种订单协议,290亩用于小麦育种实验;80亩土地由合作社运营,用于小麦育种繁殖。目前,项目区内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合作社去年收入12万元,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与集体双增收。
  除了小麦育种产业外,大李新村还积极把30亩建设用地租给招商企业建设厂房,年收租金3万元;用9亩地建设了晾晒场租给鲁研公司,年收租金0.9万元。招商企业东晟纺织有限公司和附近的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解决村民就业400余人,年人均收入5万元。
铸魂:培育文明新风尚
  “自从村里制定村规民约,红白喜事都按规矩操办,铺张浪费的现象没有了,大家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很多。”说起村规民约,村民赵玉霞赞不绝口。
  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塑形”,更要精神“铸魂”。为有效遏制陈规陋习,大李新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移风易俗新风尚;同时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将德高望重、带动能力强的党员、村民列为“五老”人员,不断强化村庄治理效能;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舞台等载体,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党课宣讲活动和文化活动,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李新村实现产量收入双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