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人尹作滨,天安门城楼现场制作——
开国大典上的红灯笼

尹作滨


  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大红灯笼,2019年国家博物馆收藏展陈


  

□姜仲华
  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悬挂的8个大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大红灯笼,是德州人尹作滨精心制作的。
8个灯笼,每个直径2米多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焕发新生的北平喜气洋洋,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9月2日,周恩来批示“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此时的天安门城楼急需修缮,装饰悬挂的毛泽东画像、正面的两条字幅、城楼上的灯笼,都需要现做。画像、字幅都还容易解决,灯笼却令所有人为难。天安门城楼原有的六角宫灯,既小又破,落满灰尘,根本无法适应“张灯结彩”的主题。天安门上的8个红灯笼由张仃和钟灵二人负责设计。张仃是著名画家,负责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工作;钟灵是著名美术家,曾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是中南海政务院总务办公室主任、政协筹备委员会会场布置科科长,负责对外联络和向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请示汇报,同时也参与一些设计工作。
  钟灵在回忆录《奋斗与机缘》中记载:“天安门的会场布置,当时有明确的分工:城楼两旁的大标语、会议的横幅、红旗、大灯笼等由我们会场布置科负责;天安门前、观礼台、车队、升国旗的设备由华北军区政治部张致祥主任负责;阅兵式,包括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放礼炮等由聂荣臻负责。我和张仃教授事先绘制了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图样,包括大典横标、两旁的标语、8个大红灯笼、两边的八面红旗等……布置天安门城楼最为繁重的任务是制作和安装8个大红灯笼。”
  张仃和钟灵在中南海瀛台东海岸的三间平房“待月轩”里进行设计。天安门城楼上共9个开间,中间一间最大,也是大厅的出入口。张仃、钟灵决定此房间不挂灯笼,以便留出更开阔的空间。两侧各4个房间,逐渐缩小,每个开间要悬挂一个灯笼,共8个。他们发现,每个灯笼的直径接近3米时,整体效果才能和天安门雄伟、雍容的气势协调。这么大的红灯笼,史无前例。钟灵开玩笑地对张仃说:“灯笼做好后,里面可以坐四个人打扑克。”二人设计好大红灯笼的图纸后,去提请周恩来批准。周恩来审定之后,在图纸上用铅笔批示“同意”,后面签署了一个“周”字。
天安门城楼上现场制作
  设计好了,然后就是制作。因为灯笼巨大,前所未有,制作难度不可预料,而且用在开国大典这样的盛典上,要求极高,不能出任何失误,工期又非常短,钟灵等人跑遍了偌大的北平城,竟没有一个灯笼师傅敢承担这项工作。
  说到灯笼,在北平城内,最著名的是创办于清嘉庆年间、位于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文盛斋的灯笼,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两枚金牌。因当时北平城的灯彩店,多集中在前门外廊房头条,因此这条街也叫“灯笼大街”。
  钟灵等人到“灯笼大街”寻访,各家灯笼店的师傅看了图纸,都感到难度太大,不敢承担。钟灵等人继续寻找,终于在前门外廊房二条甲37号,找到一家“永顺成小器作”(即做红木家具和灯笼的作坊),找到一位领头的工人师傅——尹作滨。
  尹作滨,男,1913年出生于德州市齐河县马集镇尹庄村,因家境贫困,为寻求生路,他11岁就离家逃荒,沿途乞食来到北平。几经周折后,著名手工艺人张玉宽收留了他,并收他为徒。张玉宽见尹作滨人品好,逐渐把小器作的绝技都传授给了他。尹作滨虽没上过学,但对张玉宽师傅尊敬有加。尹作滨聪明好学,心灵手巧,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在制作家具、灯笼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他不仅继承了张玉宽的绝活,还吸收了其他师傅手艺上的长处。尹作滨出师之后,在前门外廊房二条甲37号创立“永顺成小器作”。凭着一手精湛的手艺,尹作滨在北平成家立业,结婚生子。1949年,尹作滨37岁。
  当钟灵等人登门请他为天安门城楼制作8个红灯笼时,尹作滨激动地说:“共产党是恩人,解放军都是好人,又是为新中国开国大典,我一定尽心竭力把灯笼做好。”他认真看了设计图纸,对灯笼的具体要求和难度进行了反复思考后,自信地拍着胸脯对钟灵说:“请放心,我一定能把灯笼做好!”
  当时商定,由钟灵等人立即准备制作灯笼的有关材料,尹作滨带几个徒弟第二天就开始工作。考虑到灯笼太大,作坊里摆不开,制作完成后运输也是一个难题,尹作滨提议就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施工,钟灵同意了。第二天,尹作滨就带着几个徒弟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开始制作灯笼,他的儿子尹盛喜只有十几岁,每天中午都从家里提着母亲做好的饭,送到天安门城楼上,尹作滨和徒弟们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吃饭后,继续抓紧时间干活。尹盛喜在父亲身边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等他们吃饱后,收拾碗筷带回家。因为时间紧张,尹作滨和徒弟们晚上还要在灯下干一会儿,尹盛喜晚上再带着饭送上天安门城楼,天天如此。没承想30年后,尹盛喜竟成了北京城里家喻户晓的名人,打造出了大碗茶和老舍茶馆两块驰名中外的品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后话。
  尹作滨虽然扎过无数个红灯笼,但是这样大的灯笼,还是头一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比皆是。他心中充满对新中国的热诚,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多年的经验,想方设法解决各种难题,有时对着图纸和铁棍、竹片、红纱等材料苦思冥想,有时被竹片划破手指鲜血直滴也不在乎,有时因为想出好办法而喜形于色,有时儿子叫他吃饭他恍若未闻,完全进入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正是由于他饱满的工作热情,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投入,他的制作天赋和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解决了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
45年后退役,成革命文物
  开国大典前几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亲自赶到天安门城楼,检查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这时,制作8个大红灯笼的工程已接近尾声。钟灵向周恩来介绍了尹作滨的制作情况,周恩来亲切地向尹作滨伸出手,尹作滨第一次见到闻名已久、仰慕至极的周恩来,非常激动,赶紧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详细地汇报制作灯笼的有关情况。周恩来频频点头,勉励尹作滨和徒弟一定要把这项重要工作干好。尹作滨自信地请周恩来放心,一定能把大红灯笼制作得又结实又好看,保证不出问题。
  经过尹作滨和徒弟们夜以继日地工作,8个大红灯笼终于如期做好,每个灯笼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约80公斤,外罩红纱,体量巨大,饱满圆润,骨架以铁棍和竹片做成,坚挺结实,挂上以后,完全达到预想的效果。张仃、钟灵对尹作滨挑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尹作滨这个不善言辞的山东汉子,只是搓着手,憨憨地笑着。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张灯结彩,在8个大红灯笼的映照下,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8个大红灯笼是当年中国最耀眼的灯笼,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 耀眼的灯笼,见证了一个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浴火重生,开创新纪元。
  此后的日子里,这8个大红灯笼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重大的事件……
  199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北京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决定对天安门城楼进行装修。其中,城楼上的4对8个大红灯笼宣告退役,被折叠式新型灯笼所代替。按照摆放位置,8个大红灯笼的编号分别为东一、东二、东三、东四和西一、西二、西三、西四。东一号和西一号因靠近天安门的中轴线,作为革命文物由博物馆收藏。天安门管委会决定将东二号和西二号这对旧灯笼进行“无底价拍卖”,筹措资金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开国大典上的红灯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