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得益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升级——
群众看病越来越便利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李淑冉
  前不久,武城县老城镇三合村村民丁洪顺来到镇中心卫生院就诊。经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合并支气管炎”,需进一步做血钠检查。
  “这个检查,是不是得去县城做?”一听要做检查,83岁高龄的丁洪顺有些担忧。
  “以前镇级卫生院没有这类检查项目,现在有了,在这里就能做。”卫生院大夫张庆伟说。
  中午11点抽完血,丁洪顺在3个小时后就拿到了化验结果。张庆伟说:“最终确诊为低钠血症,达到危急值,已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我们立即为患者进行静脉补充浓钠,争取到黄金治疗时间。”
  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是乡村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情况。武城县把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最基础、最迫切的民生工程,明确“县域内医疗机构统筹”的改革思路,自2020年开始实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将各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场所与县级人民医院结成紧密型医共体,探索出“医疗共管、资源共通、技术共享、数字共联、服务共融”模式,初步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改革后,乡镇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以老城镇卫生院为例,他们的药品种类增加到1075种,新进了超声、CT等一大批先进检验检测设备。“而且,CT室、超声室、放射科、心电图室、检验科等科室单独设立,就医环境与县级医院几乎相同。”老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姜忠补充说。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检测的短板,我们建立了同质、统管的区域检验中心,患者在基层检验,样本直送县人民医院,并由县人民医院出具报告后及时传回基层。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项目已经由过去的三大常规提升到近百个种类。”武城县医共体基层公共卫生中心主任郭顺成说,他们还畅通了基层首诊网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构建起家门口发现病情、县级诊疗、镇村康复的格局,在方便群众就医的同时,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过去,去趟县城就得40分钟,再加上在医院等待检查结果,最少花费半天时间。现在,来卫生院随时能检查,方便多了。”丁洪顺说出了很多群众的心声。据统计,武城县的医疗业务额度连续三年同比增长30%以上,医保资金使用率从2020年的38%上升到现在的43%,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占医共体诊疗人次总量高达86%。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群众看病越来越便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