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原马颊河两岸村庄命名迥然不同——
村名中的“口”与“寨”
  

□刘庆民
  村名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原县马颊河畔41公里长的地域里,马颊河两岸的村名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河西岸有8个村庄的名字带“口”字,分别是刘宁口、锅培口、夏家口、前宋口、后宋口、戴家口、董路口、梅家口。河东岸有8个村庄的名字带“寨”字,分别是袁家寨、刘富寨、齐家寨、东高寨、西高寨、周家寨、李家寨、刘家寨。虽是一河之隔,却有着许多不同的民风民俗。例如说话的口音,河西说“事(儿)”,河东说“丝(儿)”。盛干粮用的高粱秆编成的炊具,河西叫“浅子”,河东叫“盖帘”。河西盖房子时在檩条上面要钉上一排排的椽子,然后再在上面铺上用芦苇编成的苇箔,老百姓说,“编笆排椽,多住十年。”而在河东,老百姓盖房子时,檩条上面是不准排椽子的,原因是“椽”和“船”是谐音,船上了房顶就是被大水淹了房子,不吉利。对人的称呼,河西称父亲的弟弟叫叔,河东则叫小伯伯。还有,新婚第一年新女婿去丈人家拜年,河西一般在大年初二,河东一般在大年初四,等等。这些地域文化的差异,由来已久。
  上述这些民风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平原县地形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平原县地处黄河下游的鲁西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垠。地形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海拔高度由27米降到18米。由于古黄河频频改道、决口,塑造了较为复杂的微地貌。据文献记载,自大禹治水(约公元前2286年)到1947年的4200多年里,黄河摆动、泛滥涉及县境内时间长达3300多年。古黄河历次改道流经县境腹部或边缘地带。改道主流沉淀物较多,产生了河滩高地和沙质河槽。马西缓岗高地就是其中之一。而河东则形成了缓平坡地。
  由于地势的西高东低,洪水泛滥流经马西高地过程中,冲刷出许多豁口。而人则临水而居,在这些豁口边逐渐有人在高处修房盖屋,繁衍生息。主人姓什么就叫什么“口”。如,刘宁口是明朝一个叫刘宁的人在渡口北面建村。戴家口则是姓戴的人家在此建村。董路口是明朝大移民时董文胜从江西省乐安县迁来马颊河西岸建村。后人考出一个探花董讷。宋家口则是因莱阳县一个在山西做官名叫宋安的人而得名。宋安在山西病逝后,后人从山西扶棺回莱阳。途经马颊河,又遇大雨,被迫在此安葬,后人在此守墓,繁衍成一个村庄。总之,这些“口”最早都是马颊河西岸的流水入河的豁口。
  随着来此居住人口的增多,对这些豁口进行了一些治理,用砖或木头修建护坡,防止流水把豁口越冲越大。同时,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他们开始使用渡船,把人和物资运往对岸。为了人们便于上下船和停泊的需要,便有了小码头。这些豁口就成了渡口。因此,渡口自古就是承载人生记忆和故事的地方。随着人们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财富的增加,人们便寻求更加方便的渡河方式。于是,人们开始寻找适宜修桥的地方,修桥的筹资方式一般由村民集资或大户单独出资。如董路口桥就是由董文胜独资修建。而且,董文胜在桥头勒石立碑声明,凡从今往后修桥铺路之事,一律由董氏子孙承担。据《平原县志》记载,从明朝到1947年,马颊河平原段上先后修起了8座桥。有刘宁口桥、许家桥、马颊桥(辛桥)、董路口桥、梅家口桥、曲六店桥、李家桥、马家口桥。
  相对于马西高地,马东地面海拔成断崖式下降,马西地面与马颊河东岸的大堤一般高。有人说,马颊河西岸的地面和平原县城门楼子一样高。马颊河在唐朝久视元年(700)有过一次开挖,不久,便决过一次口,管辂的家乡小管庄就是那次决口淹没的。居住在马东沿岸的人们就有害怕马颊河决口的心理阴影。因此,他们就围绕村落筑围墙防水,从各个方面加强防备,因此,人们便把村庄的名字加上一个“寨”字。上千年来,便形成了现在这种“口”“寨”相对的村名文化现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村名中的“口”与“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