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政德
  

□王勇 庞雪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丰富的为政思想,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政德建设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是干部政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为政者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执行力量,他们是否贤良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行政效能和社会的稳定。贾谊在《新书·大政下》提出“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民众的安定与动乱,在于官员的作为;国家的平安与危险,在于政事的治理,因此治国其实就是治吏的过程。自古以来,选人用人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用人得当则政治清明,政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反之,则会导致政治黑暗,政权不稳,社会动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人才观、政德观,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确保了党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毛泽东同志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是为政之要,这是强调干部政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如何选人育人,如何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政以德、厚德载物是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指向。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儒家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者若重视以德施政,民众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团结在周围。强调为政者道德的感化力,能够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因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群书治要》作为我国历史上治国理政之道的经典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政德思想,例如“德为治,否德乱”“德为善政,政在养民”等,都强调了为政者德行的重要性。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选人用人原则,《资治通鉴》对“德”和“才”的关系有这样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如果选用多才少德或有才无德之人,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智伯之亡”的后果。政治品质不好、道德品行不高的人,才干越强、职位越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危害就越大。就像《国语》中所说:“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即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干部政德建设的实践路径。《论语》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者的德行修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因此党员干部只有以德修身,才能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都体现了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精忠报国、经邦济世的大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忠于祖国忠于党。古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员干部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守公德就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始终牢记人民公仆身份,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私德对于为政者至关重要。宋·吕本中《官箴》中提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从政的底线。从中央苏区反腐、延安斩贪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反”,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全面整党以及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贪污腐化作斗争的决心。党员干部还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慎好,强化自律意识,常怀律己之心。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先之”就是要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劳之”就是要脚踏实地,勤勉工作;“无倦”就是要不辞辛苦,夙夜在公。为政在勤,政不勤则百事怠。
  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下功夫,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单位:临邑县委党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政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