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记忆中的“大黑”
  

□李培勇
  “我有一头小毛驴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小孙子一边听着儿歌一边跟着节奏摇头晃脑地表演,顿时我眼前一恍惚,感觉记忆的大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一头黑色健壮的驴正昂着头欢快地向我走来,它就是我们家的“大黑”,我儿时的伙伴。
  那时的生产队饲养着十几头牛和两头驴,“大黑”就是其中的一头驴。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生产队的牲畜要拍卖。因户多牲畜少不能平均分配,就用投标的方法,谁投的价高就归谁,然后再把钱分给没买到牲畜的户家。很多人家都选择要牛,因为牛的脾气温顺,力气大。而父亲却早已瞄上了那头大黑驴(我们都叫它“大黑”),说驴吃料少用途多,“大黑”刚刚两岁,腿脚好,又听使唤。
  当时,看好“大黑”的还有武子叔和德贤爷家,经过几轮竞标,父亲终于以240元的价格得到了它。在上世纪80年代初,240元不是小数目,借了好几家亲戚才凑足。从生产队往家牵时,父亲把我放到驴背上让我骑着,当时我吓得要命,两手使劲抓住驴鬃趴在驴背上不敢动,跟在后面的士刚和强子却羡慕得不得了。
  “大黑”进了我们家后,一家人都拿着它像个宝儿似的。父亲在它的脑门上用红丝线扎了个穗头,在脖子下拴了个铜铃铛。每天早晨都会把刷锅洗碗的泔水拿来给“大黑”喝,还在水里撒上点麸皮或玉米面之类的给它调调口味。喝完水后就到门外的空地上遛上几圈,这时“大黑”就在地上表演几个驴打滚儿,伸展一下筋骨,然后爬起来抖抖身上的土,将头扬起张着大嘴伴着脖子下叮当的铜铃声,就“啊呃……啊……”地高歌一曲,欢呼新一天的到来。
  “大黑”从不挑食,冬天主要食物就是麦糠。在我们看来,麦糠的皮很硬,上面还有带倒刺的麦芒,摸摸都觉得扎手,它吃起来却津津有味,就像我们平时吃虾米一样香甜。父亲照顾“大黑”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他从不直接把麦糠喂给驴吃,都是先在水里洗净,捞出控干后再喂,说这样驴吃起来口感就好得多,既扎不坏口腔也不容易上火。
  “大黑”的确很能干,家里的几亩地无论收或种全靠它。给玉米耘地时,别人家都是一人在旁边领着牲口,一人扶着耘锄。而每次父亲耘地,都是自己扶着耘锄,“大黑”随着父亲的口令或走或停,或里拐外转,工作效率高还不随意践踏庄稼,配合极其默契,引得邻里称赞不已。活好,用着温顺,惦记它的人就多了起来。村子里常有人来借用,父亲总是痛快地答应下来,等人把“大黑”牵走了他又感到很心疼,有时还像过去老财主对长工们干活不放心那样,偷偷地远远地去监视,生怕“大黑”受到虐待。俗话说借的驴有劲,林子叔借去一下午就耘完了三亩玉米地,这样的速度是没有歇息时间的,况且天又热,来还驴时,“大黑”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浑身湿漉漉的,汗水顺着驴腿往下流。林子叔一个劲儿地解释说:“今天真是太热了,‘大黑’出了这么多汗。”父亲痛惜地看着“大黑”,没有接林子叔的话,就牵着“大黑”进了驴棚。晚上喂驴时,父亲特意加了高粱和玉米。此后,林子叔再也没能借走“大黑”。
  农闲时,父亲就套上驴车走村串巷,收些废品,或贩卖点水果贴补家用,这也是当初选择“大黑”的一个原因。
  一天夜里,二叔来砸门,说二婶的阑尾炎又犯了,疼得要命,需马上去县城医治。去县城有十几里土路,那时农村里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父亲立即套上驴车,拉着二叔和昏厥的二婶飞奔县城,父亲的棍子雨点般砸在“大黑”的屁股上,不停地喊着“驾!驾!”催它加速、再加速。到医院时,“大黑”前腿一软趴倒在地,累得口吐白沫。平时坚强的父亲愧疚地搂着“大黑”的脖子,眼里浸满了泪水。
  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先进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畜力,村子里的牲口渐渐少了。父母年纪大了已不再种地,哥哥多次提出将“大黑”卖掉都遭到我和父亲的强烈反对。他反复说“大黑”是我们家的有功之臣,要善待它,现在经济状况好了,我不缺这几个钱花。父亲每天把驴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撒上些干净细软的沙土,一点异味也没有,饲喂时也总选些适口性好的饲料。有一年夏天,父亲牵着“大黑”到村后的林子里吃草。“大黑”走得非常缓慢,到了林子里,面对着鲜嫩的青草似乎没有一点儿胃口,两眼默默地看着父亲,眼角缓缓流出了泪水,然后慢慢地倒下,轻轻地闭上了双眼。“大黑”在我们家生活了20多年,它无疾而终。父亲说驴能活20多岁也算是寿星了。“大黑”的死去,父亲没有一点悲伤,好像了结了一桩心事。
  父亲用刷子把“大黑”浑身刷得干干净净,让人在林子里挖了个深深的坑,用干净席子铺了,将“大黑”抬到里面,然后再盖上一层席子,把土填上并堆了个坟堆。晚饭后,家里不见了父亲,我们去寻找,最后在“大黑”的坟边见到了父亲。任我们怎么劝也不回去,他说就是回去也睡不着觉。
  “大黑”死了很多年了,父亲还时常去林子里转转。每次站在“大黑”坟前,久久不愿离去。
  现在农村里再也见不到驴的影子,“大黑”在我心里成了永远美好的记忆。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忆中的“大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