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聚力突破新时代“三农”工作
  

□李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突破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如何破局,就是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路径。具体实践中,要全力抓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头等大事”,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种业振兴步伐,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中国饭碗端稳端牢。要全力抓好产业振兴这一“重中之重”,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抓好配套政策落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突破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坚持“五大振兴”统筹推进、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全面。从广度上讲,就是覆盖乡村要全面,要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任何一个乡村都不掉队;从深度上讲,就是振兴内容要全面,坚持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变革,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从主体上讲,就是参与主体要全面,“三农”问题的根本性、关联性、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通过制度规范和引导,在整个社会上营造重农、兴农、强农的氛围,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完善各项发展机制,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最大成效。
  突破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处理好三方面关系。首先是发展和底线的关系。在推进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全力保障脱贫人口就业,针对少量易返贫或新致贫人口建立常态化兜底保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其次是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要始终把产业振兴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加快一二三产融合,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导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加快城乡融合进程,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制定乡村规划,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补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短板,实现农村宜居宜业。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移风易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农村延伸,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供给,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最后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摒弃粗放式、掠夺式的发展路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将农业建设成绿色产业。
  突破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持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特别是地方基层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才能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干部在农村一线锻炼的力度,做好“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真正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最后,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工作的监督管理。在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要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让乡村始终保持公道清明的政治生态,促进“三农”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系禹城市副市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聚力突破新时代“三农”工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