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市级非遗古法植物蓝染技艺传承人曾敏——
靛蓝染锦绣 巧手展国风

曾敏在进行蓝染。记者 杨戈 摄


作品《龙凤》


  

□本报记者 李榕 刘潇 本报通讯员 马晓萌
  1月24日,天衢新区宋官屯街道艾家坊大集非遗展示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围观、争相体验。“《诗经》里有很多诗句描写蓝染,比如‘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现场,市级非遗古法植物蓝染技艺传承人曾敏说起心爱的“一抹蓝”,神采奕奕。她面前的摊位上,摆放着朱砂画、布偶、茶垫等10余种龙元素作品。
  曾敏将棉布捆扎定型,用水浸透,将其放入染桶内早已发酵好的植物染液中,随着双手左右摆动,白色布料渐渐变成绿色,拿出后又一点点氧化为蓝色,一条普通的布便被赋予了大自然的记忆和手工的温度。“这如同魔术般的颜色转变称为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也是传承千年的非遗文化。”曾敏说。
  蓝染以板蓝根发酵后为染料,通过绑扎、浸泡、染色、氧化、清洗、晾晒等步骤,为布料着上不同的颜色。颜色会随着氧化慢慢发生变化,最终回归自然,就像是时间的印记。而绑扎方式、染制状态的不同又决定了每件作品的独一无二。
  今年37岁的曾敏,皮肤白皙,姿容秀美,有着江南女子的婉约之美。她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习的是传统工艺专业。2019年,跟随导师外出学习,偶然接触到蓝染工艺,对这种取之自然的天然染色技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便开始了蓝染之路。
  一条完整的蓝染花布,需要通过打稿、染色、去蜡等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制作标准。蓝染分为几种工艺,工艺不一样,所耗时间也不一样。浸入染桶的布匹,最终成品并非一次成色,而是根据所需颜色深浅,确定浸泡时间和浸染次数。从开始到结束,要先后经历浅绿、蓝绿、浅蓝、深蓝等颜色的渐变。“虽然染色的过程非常繁杂,有时一做就是一整天,但我很享受这隐匿于繁华深处的慢时光,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心灵的倾诉。”曾敏说。
  谈及设计理念,曾敏表示,蓝染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并不断进行创新,从优秀传统图案中汲取营养,设计制作出既符合当下审美和实用需求,又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寓意的蓝染文创作品。“我不断对作品的纹样、款式、包装等进行创新设计,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加注重日常性和实用性,通过更简约的图案吸引年轻人。”曾敏表示。
  曾敏还有另一个身份——山东华宇工学院教师。为了更好地传承植物蓝染工艺,她于2022年11月在学校成立了植染艺术工作室,先后有30余名学生通过学习蓝染工艺实现就业。
  近几年,国潮国风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蓝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其独有的人文与自然融合了中国之美,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曾敏深刻感受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这让她有了更多创作空间。
  她多次受邀参加我市举行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希望有更多人认识蓝染,感受到它的温度。“余生只想一心向‘蓝’,希望能尽我所能,让这项古老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曾敏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靛蓝染锦绣 巧手展国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德州文脉 匠心绝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