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打造“一区十园”产业平台增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苏兰武
  禹城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要求,建设以德州高新区为龙头,10个乡镇产业园为骨干的“一区十园”全域产业平台,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禹城市税收增长23.4%,其中工业税收增长86%,新增纳税过千万元企业11家,民间投资占比达76.2%,提高10.8个百分点,居德州全市前列。
  创载体优势,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承载力。将“一区十园”进行统一布局,“大高名外”项目进高新区,中小项目进乡镇产业园,完善项目落地要素,解决民营经济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德州高新区围绕“大高名外”项目,建设风电装备、半导体、激光装备、京津冀鲁新材料、大健康功能食品、环保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十大特色产业园,2023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6.79%。10个乡镇产业园均与德州高新区“链主”企业建立结对协同联动机制,“一镇一特色”引进产业配套项目。例如,房寺镇对接风电产业龙头通裕重工,打造新能源装备配套产业园;伦镇、张庄镇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龙头迈特力重机,打造伦镇数控机床产业园、张庄镇智能制造产业园。目前,10个乡镇产业园已入驻企业511家,其中规上企业67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2023年税收同比增长164.44%。
  创产业优势,增强民营经济发展集聚力。聚焦医养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做好强链延链文章,积极打造国家、省、市级特色产业集群。例如,食品加工产业,打造大豆、玉米、小麦、奶业四条标志性产业链,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11家,每年可加工小麦200万亩、大豆300万亩、玉米500万亩。获评国家级功能糖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国家级沿黄小麦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拥有风电整机、数控机床整机、新能源汽车整机等产业集群,风电主轴制造市场占有率40%;自动化汽车冲压生产线技术全球领先。禹城获评国家级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
  创政策优势,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吸附力。一是招商引资政策。出台《禹城市招商引资激励约束政策》,重点奖励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头部企业、高层次人才等项目。2023年引进医美美妆、大禹伟业精细化工等过亿元产业项目81个,到位资金91.827亿元。二是企业技改政策。积极贯彻落实上级企业技改支持政策,2023年实施重点技改项目86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3%。三是返乡创业政策。出台《禹城市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支持政策清单》,解决返乡创业人员“后顾之忧”。2021年以来,禹城市在外人才回乡创办企业212家,带动回乡就业3.8万余人。四是科技人才政策。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兴禹”计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连续9年召开科技人才大会,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2亿元。
  创科技优势,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创新力。一是聚力打造科创新区。建设8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区,主要包括“一院两园六中心”,即现代产业学院,四海汇才智家园、高端人才服务园,双创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职教中心、医疗中心、文体中心。二是着力培育创新主体。近两年,高企数量从62家增加到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59家增加到146家,均实现翻番。2023年,获批院士工作站3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海外工程师”2人,齐鲁友谊奖1人,9家民营企业跻身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三是积极建设创新平台。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家,累计达到92家。德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指标获满分,位居全省前列。获国家、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1项)。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民营企业获取和实施优质专利技术,2023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44项,增长16%。
  创环境优势,增强民营经济发展保障力。立足“在禹城办事最快捷、感受最愉快”,打造“禹快办”营商环境品牌。一是开展项目服务集成改革。开展项目服务“六制”集成改革,完善项目落地一张图制度、要素保障专班制度、施工环境零干扰制度、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项目经理制、接诉即办制,贯彻落实省、市“高效办成一件事”精神,全力提升政务效能。二是优化要素保障。优化土地供给。深入实施全国农村集体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土地整治项目,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开展标准地改革,强化项目用地保障。优化金融保障。开展科技贷、农担贷、普惠贷等业务,2023年支持企业贷款190.41亿元,增幅16.2%。现有上市企业3家、挂牌企业45家,近两年上市融资30亿元。优化人才保障。建设就业服务四大平台,发挥3所职业教育学校作用,2023年引进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300余人、保障企业用工3万余人。优化法治保障。积极推行分级分类执法、文明执法、温情执法,强化执法监督,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实现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闭环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
  (作者系禹城市委书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造“一区十园”产业平台增创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