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学用“游戏”破解青少年“痴迷手机”
  

□希音东听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大学一课题组对青少年“痴迷手机”做了专项调研。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在贵州一所乡镇中学调研时发现,有的留守孩子为了打游戏连续5天5夜不睡觉。
  其实,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青少年“痴迷手机”,都堪称普遍。“痴迷手机”催生“新问题少年”,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麻烦制造者”。一方面,由于“掉进手机里出不来”,他们的身心健康、注意力、思维力,都深受其害;另一方面,“痴迷手机”又刺激和放大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躁、戾气和攻击性。随着寒假来临,如何破解“痴迷手机”魔咒,成为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痴迷手机”,从来都是一个社会性的复合问题。治理也需要多方合力,笔者不再过多赘述,只想借用“师以长以夷制夷”的思路,教家长学用“游戏”成瘾机制来破解青少年“痴迷手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手机是如何让青少年一步步深陷其中的。游戏设计一般分为引导、驯化、收割三个阶段。简单、难度把控到位,容易入门这是第一步,获得感满满;逐步提高难度,通过奖励刺激,让你欲罢不能,成就感不断提升。通过分析不难得出手机游戏吸引人的秘诀:满足社交需要、难度把控、及时反馈、成绩可视化、随机奖励。
  “做能力范围内的事、逐步提高难度”,是引导孩子进入游戏并乐在其中的前提。鉴于此,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后通过适合他的难度和方式去引导他的学习、生活,这是我们向手机游戏学到的第一个“长处”。
  众所周知,多巴胺分泌是人类上瘾的一种基本机制。手机游戏对孩子反馈的及时,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以及社交需求,从而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只要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得到,就能把他从虚拟世界里拉回来,“希望、挑战和奖赏”是让孩子从成瘾的手机游戏中跳出来的三个关键词。
  作为家长,不仅要坚持奖赏及时反馈原则,还要学习游戏对奖赏的可视化原则和随机性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给孩子多样化的视觉、听觉刺激,比如把孩子的奖状悬挂客厅,经常带着孩子参加爬山、跑步等运动,适时带孩子旅游,不断有惊喜送给孩子。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和别人打架,便不分青红皂白冷脸相待、恶语相向甚至动手打人,从而把孩子推向了虚拟世界。对孩子而言,真正有力量也是最好实现的可视化、及时反馈的奖励,就是爸爸妈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张温馨的笑脸。
  作为家长,破解青少年“痴迷手机”,除了善学会用手机游戏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与手机“断舍离”,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社交需要、心理需求。家长要以身作则,有决心和足够的耐心,辅以专业知识,才能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学用“游戏”破解青少年“痴迷手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教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