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与《德州日报》的故事


  

□李玉胜
  倏忽间,《德州日报》已经35周岁了。我与日报结缘,也足足有32年时间。
  虽然我与日报的至真“情缘”,是因了自己的新闻情结和多年从事地方新闻宣传工作的缘故,但我被《德州日报》采用的第一篇稿子,还真不是新闻作品,而是一首题为《花儿》的短诗。具体时间记不清了,记忆中大概是1992年八九月份。也正是从那年开始,我的新闻稿件频频见诸日报各个版面。
  因为稿件往来的缘故,有幸与当时的各版面编辑,像崔宇山、王凤春、孔瑗、陈燕等几位主任,蒋晓萍老师、已故的毛焕章主任,以及现在已荣任报社社长的赵红卫大姐、副总编辑的朱爱国老弟等熟络起来,得到他们的悉心帮助。
  也正是因为经常在日报及其他各类报刊“露脸”的缘故,很快引起乐陵市委宣传部的关注。1995年6月,我作为特殊人才,调入乐陵市委宣传部专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从一名农民通讯员,直接进入市直机关工作,我知道,除了当时乐陵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惜才垂青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得益于《大众日报》《德州日报》等媒体的厚爱和培养,尤其是《德州日报》的诸位领导和编辑老师,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提携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进入宣传部专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后,和日报打交道就更频繁了。尤其是担任新闻科长、分管内外宣工作的副部长期间,几乎天天和报社的编辑通电话,每周至少往日报社跑一趟,不是送稿就是催发稿件,抑或就某一新闻线索向编辑汇报、讨教,商量采写角度和表现手法。那时候,晚上十一二点钟电话打扰夜班编辑老师和领导是常干的事儿。现在想来,尚有些许惶愧和暖暖的感动。
  这么多年下来,历届报社领导、编辑老师们给予我的关爱和帮助,可以说数不胜数。
  乐陵是金丝小枣之乡,自1989年开始,每年9月份,都要举办一次小枣文化节。我自从进入宣传部,就年年参与这一重要宣传活动的策划和稿件采写。说实话,对于这样的重大宣传,我每每都是绷紧神经,生怕哪里出现失误。幸得报社领导和编辑老师们的倾力帮助,连续这么多年的集中宣传,从没出现过任何纰漏,且每每收效都不错。
  我刚刚担任分管乐陵市内外宣工作的副部长不久,有一天,去向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汇报工作,领导突然对我说:“玉胜同志,咱们的任何一项工作,干好很重要;干好了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同样重要。譬如像《大众日报》《德州日报》这些党报党刊,我再忙也要天天看。《德州日报》的头版,我尤其关注。”我明白,领导这是委婉对今后的外宣工作指方向、提要求呢!事后不久,借到报社参加特约记者会的机会,我跟时任总编辑的赵红卫大姐汇报了这个与书记见面的“故事”,豪爽仗义的总编大姐爽朗一笑,说:“书记言外之意不就是要求你们多在《德州日报》一版发稿么?你们本身的稿子水平就一直不错,以后多研究题目,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咱多写多发就是了!”那以后,我们在稿件采写方面努力提高质量,总编大姐也确实很关照,时常在一版给我们“吃个偏饭”,以利我们圆满“交差”。
  岁月匆匆。不觉间,《德州日报》已迎来35周岁生日。而立又五,正是意气风发、蒸蒸日上的好时候。而我,也已由当年那个视文字如命、以做好一方宣传工作为己任的热血青年,渐入“耳顺”的人生阶段,自觉人生越来越淡然、越来越沉静。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性,似乎都在悄然而变,唯有一个习惯始终未变,那就是读书、看报,并偶有所思所想“跃然纸上”。晚饭后,每每习惯性沏上一杯酽茶,然后斜躺在书房的沙发上,边品茶边仔细品读当天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那种感觉,恍若和一位多年的至情挚友在天南地北地仙聊神侃,亦如在聆听一位情深意厚的师长的谆谆教诲……
  (作者系乐陵市文联主席)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与《德州日报》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报人风范专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