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文字开始的地方


  

□刘月新
  我的文学写作,与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把我的新闻写作,称作文字开始的地方。
  那是1994年3月14日,《德州日报》4版头条刊发了我一篇600多字的小文“米面馍”,编辑是赵红卫老师。报纸是四开四版,那时没有周末版。稿子发得醒目,大红的标题,名字下方有一个精巧的大红插图,农村小妮喂鸡,浓浓的田园景色。我喜欢极了,后来干脆拍了照片存到电脑里,随时可以欣赏。从事文学创作以后,当有人问起我何时开始时,我总会自豪地说,从1994年。
  时光荏苒,《德州日报》转眼迎来35岁生日,正值壮年,风华正茂,可喜可贺!我与《德州日报》的缘分也有30多年了。想当初学写新闻,我是带着敬畏与神秘感开始采访写作的,那是1993年下半年。当第一篇“豆腐块”变成铅字上了《德州日报》,我好激动好兴奋。我也能写新闻了。
  跟新闻结缘一年多,我还没到过报社。一天,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一个电话打进来,说找刘月新。我说我是刘月新,那边很好听的男中音突然停住了,我正纳闷,声音重又响起,说我以为刘月新是男的。那是三版编辑崔宇山老师。
  渐渐地,与报社的编辑记者就熟悉了,特别是当了报社特约记者后,去报社开会、与老师们见面的机会就多起来。我很珍惜一个月一次的特约记者例会。一次例会,正赶上修路,需绕道河北。当时报社还在湖滨南路。我在慢腾腾的长途汽车上很着急,担心到达后会就结束了。到了报社,就急慌慌往会议室赶,编辑部的蒋晓萍老师叫住了我,递给我一把梳子,说赶紧拢拢头。一路颠簸,蓬头垢面的我真够狼狈的。每次到了报社,总有种到了家的感觉,见到老师们有说不完的话。
  编辑的工作就是给别人做嫁衣。一次朱爱国老师问我,前段时间在三版发的稿子有什么特点?我这才注意到,我的三篇通讯,朱老师当系列稿子给进行了处理,尤其是标题制作、版式安排,很是费了心思。怪不得前一阵有同行打电话直夸我进步快呢。
  在新闻写作的路上跋涉时间长了,各种体裁如特写、通讯都有涉猎。后来《德州日报》改成大报,有了周末版,我在周末版发了一些大篇幅的“软新闻”,“徐家村里数‘星星’”“古老的歌谣一辈辈唱”“瞧,这一家子”“梦儿晾在绳绳上”等,现在想来,这不就是散文吗?
  1996年8月份,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威胁着漳卫新河这条泄洪河。一天,以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官延水为团长的几十人新闻采访团,沿河一路来到庆云,并在此发现了新闻“富矿”。采访团当即决定,《德州日报》第二天发头版头条,其他媒体跟上。时间太紧急了!参加新闻采访团的德州日报社副总编辑李绍国让我到坝下的车里赶写稿子。写稿、改稿、定稿,当我们把稿子传过去,编辑再把版面定住,签发,送印刷厂,已是凌晨两点多。
  庆云县在那次抗洪抢险中的报道,数量之多在全市拔得头筹,我也因此被荣记个人三等功。报社还派记者部主任隋力老师,专门采访报道了我这个优秀基层通讯员。不久,一篇长篇人物通讯《她,这样工作》,发在《德州日报》一版。
  我离开新闻岗位十几年了,工作之余在文学写作的路上又不断耕耘,也小有收获,加入了中国作协,写出了一些小有影响的文学作品,重要的是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文字。
  就我而言,文学写作的初始阶段是新闻写作,新闻催生了文学。
  祝福风华正茂的《德州日报》蒸蒸日上,越办越好!祝福报社的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意,幸福吉祥!
  (作者系庆云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字开始的地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报人风范专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