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城区教体局奋力打造教育发展新高地——
激活教育生态 优学在德城
□本报记者刘春杨本报通讯员李鹏飞

心理健康公益讲座


“劳动美”主题实践


种植芽苗菜实践活动


校园夏凉工程


传统体育进校园



  新学期开始前,北园小学的老师们对LED护眼灯进行了日常维护。目前,全区51所学校已经完成护眼灯安装工作。持续加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力度,是“优学在德城”的一个缩影。此外,德城教育还获得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德城区入选省级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乡村教育振兴德城样板经验获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区教体局入选模范机关建设省市县教育部门“三级联动”试点;在山东省教育装备博览会展示推广近视防控“德城经验”……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之下,教育生态被充分激活,德城教育以实干担当,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砥砺奋进。
民生为基 提质扩优协同育人
  走进德州市实验小学春晖校区的教室,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今年夏天,德城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校园夏凉工程”,51所中小学校装上了空调,实现教室空调安装全覆盖。集中为学校安装空调,工期短、任务重、线路改造多、电力增容难,区政府统筹部门、街道、社区、学校、各参建单位,多方共同克服种种难题,为学生创造了舒适、安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近年来,为打造教育发展新高地,德城区坚持扩资源和提质量双向发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均衡地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力实施总投资23.4亿元的24所中小学改造提升行动,新建校舍22万平方米,活动场地21万平方米,新增216个教学班、9825个学位,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实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目前,北园小学等8所学校的改扩建项目已竣工,2所学校已封顶。
  让孩子们感受更美好的教育氛围,享受更舒适的教育空间,是德城教育人的不懈追求。今年,区教体局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各学段助学金、奖学金等政策,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925人次。各学校将午餐、午休作为重点惠民实事,“一校一案”制定服务方案,建立健全学校配餐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让学生在校吃得好、睡得香。目前,已全部实现“躺休”,惠及学生10357名。
  伴随全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家校共育作用也不断凸显。德城区以创建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为契机,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开发“立德·好学”家庭教育必修课程,建设“立德·优学”家长学校项目,制定劳动教育、智慧父母大讲堂、亲子互动“10+N”件事等联合项目清单,逐步树立起全环境立德树人“大教育观”。在直播课程的基础上,德城区家长学校还增设了古琴教学、心理健康个案咨询、读书沙龙等课程,深受家长喜爱。今年以来,德城区家长学校已授课60余节,线上线下参与家长超20万人次。
学生为本 全面发展奠基未来
  在德州市第五中学团体辅导室里,伴随着非洲鼓的节奏,同学们正在做情绪体验游戏,遇到朋友“请你点点头”“请你拍拍手”“请你对他说,你真的很棒”……这是德城区中小学开展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德城区教体局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118万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验馆,购置测评软件及宣泄设备,开设心语信箱;在课程资源建设中,100余名辅导员参与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实现“云共享”;在队伍建设上,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为1500余名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专题培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验馆已迎来2000余名中小学生,为孩子们撑起了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德城区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初心,不仅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更体现在为学生创造良好、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上。从幼儿园开始,德城区建立双向协同机制,通过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创立典型、示范引领,塑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成立幼小衔接联合体,开展联合教研和课程开发,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有效推动全区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多对一”的协作关系,让幼儿享受更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课余时间,老师带领学生们打卡“儒风”繁露园,走进运河古街、电大农场、普利森机床博物馆等研学基地,了解运河漕帮押镖,感受田园春趣……10余门运河文化课程让课堂有声有色“在路上”。各学校深化文化育人,坚持德育为先,增强美育熏陶,聚焦“明德、厚德、载德”目标,整合课程育人要素及运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广泛开展课后社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打造了“生态育人”“研学助德”“光影润泽”等德育品牌,还将剪纸、京剧、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洲鼓、口风琴、葫芦丝等乐器引入课堂,让学生自信、阳光、有才艺,将美育深深“扎”进校园里。
  为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全区积极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三位一体,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亲身劳动体验。各学校开设了家政、烹饪、手工、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湖滨北路小学的“厨房小当家”劳动实践课程、黄河涯镇中小学校的农耕文化系列课程、第四实验小学的种植课程等均已形成特色。湖滨北路小学的《勤润劳动教育课程》入选全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典型案例。
师德为先 提升素养健全机制
  在明诚学校刘媛老师的书橱里,珍藏着很多纸张泛黄的祝福信,那是学生们送给她的节日礼物,祝福与鼓励的话语为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德城区落实全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持续开展“树师德、正师风”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榜样引领,表彰“月度优秀人物”“最美教师”“感动德城十佳教师”等,弘扬师德正气。刘媛老师便是今年5月“育人楷模”的代表。
  区教体局以党建引领师德建设,深入实施“红色引领”工程。高标准建设党员活动室,充分利用走廊、楼道打造党建文化、党史教育阵地,设立党建宣传栏,组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教改、队伍建设等深度融合,打造强政治、精业务、重情怀的教师队伍。
  同时,健全教师专业成长长效机制,搭建“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名师名家”五级培养平台。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培训,为157名新教师“量身定做”培训项目,使其快速适应教育教学岗位。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441名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组织名师送课助教活动,30个名师工作室分别与29所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执教观摩课58节。2023年,德城区7人入选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2022-2025)建设工程。
  在校内培养的基础上,全区建立城乡结对精准帮扶机制,12名教研员、10名名师通过定向帮扶、预约教研、教学视导等方式,对3所农村中学、10所农村小学对口支援,9个市级名师领航工作室、30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开展送课、同课异构、定期磨课等活动,累计送课50余次。“名师的帮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老师们感激地说。
搭建平台 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3月10日,德城区青年教师“教、学、评、研”基本功大赛总结表彰大会在德州市第十中学举行,并邀请鲁东大学教授苏勇讲授《年轻教师如何基于新课标备好课》,指导教师基于目标精准备课,基于学习任务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基于学习证据进行科学评价。这是为教师“定做”的系列教研培训之一。
  早在今年初召开的德城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区教体局就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本课堂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研一体化研究”的教学思路。从此,“课堂改革”研讨活动成为校园新风。教师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自我反思。坚持课堂以问题设计为起点,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体验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途径,以教师指导为关键。各学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化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和课堂改革的“基本式”,开创了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聚焦新课堂,探索新样态”中小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构建新模式,展示新亮点”课堂改革提升年优秀课例展示活动等平台,既帮助教师横向对标,又促进教学质量纵向提升。
  目前,德城区二屯镇、黄河涯镇入选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为实现教学管理、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有机融合,区教体局以学校需求为导向,提供政策、资金、人员等帮扶支持,邀请专家为试点学校“把脉问诊”,制定科学的评价评估指标体系,打造“一校一品”教育品牌;以师生问题为导向,教研员深入课堂视导,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课堂生成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以课题项目为导向,名师指导教师用科研的思路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办学背景和办学经验,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实现课题研究新突破。目前,二屯镇中学参与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立项市级课题3项,二屯镇中心小学立项区级课题1项;黄河涯镇第一中学参与市级课题2项,从乡村“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
  在做优做强线下活动的同时,德城区致力打造智慧校园,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驱动信息技术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方面有效应用和信息化教学持续创新,16所学校开展互动课堂授课,让信息技术真正赋能教育教学和师生成长,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继续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聚力营造师生同生共长、文化多元共融、校园和谐平衡、教学提质增效的良好教育生态,擦亮‘优学在德城’民生名片,奋力打造教育发展新高地。”德城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洪鑫表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激活教育生态 优学在德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德城教育特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