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中心城区、齐河、宁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全链推进“分”出绿色新风尚


  

□本报记者 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 翟天利 高文涛
  8月1日,走进齐河县阳光一品小区,垃圾分类的景观小品映入眼帘。沿路向里走,一个红蓝绿黑四色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十分显眼。居民李静用手机扫码后,将几个已压扁的快递盒子投进可回收垃圾箱。她说,分类投放已成为日常习惯。
  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近年来,我市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高位谋划、综合施策,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群众习惯养成,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牵头、试点带动、全民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格局。
加强示范引领加强示范引领
  阳光一品小区是齐河县高标准打造的11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之一。智能垃圾分类房、密闭式垃圾分类亭等一应俱全。“通过示范带动,我县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城区全覆盖。”齐河城乡环卫有限公司总经理翟晓文介绍。
  2020年起,我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试点等,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度”。
  我市成立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联席机制,共同推进。多次召开调度会、推进会、现场会,促进各县市区交流经验做法。今年5月1日,《德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提供了政策指引。
  “我市每年印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城管局市容科科长李振军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城区、齐河县、宁津县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完善收处体系完善收处体系
  8月1日上午,在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两辆餐厨垃圾运输车驶进乐陵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自3月15日公司试运行以来,先后处理厨余垃圾1000吨。“设计日处理量为100吨/天,负责乐陵市城区和16个乡镇街道的餐厨垃圾的收运及处理。”乐陵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成茂说。
  在这里,大部分厨余垃圾经过生产处置后,可以回收再利用。张成茂介绍,油脂用于提炼生物柴油和工业润滑油脂等;废渣可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协同焚烧或者综合利用;废水经成熟工艺处理,满足排放标准后进行再利用,为企业节约生产用水。同时,对厌氧产生的沼气进行收集利用。
  早在2016年,乐陵市便率先在鲁西北培育垃圾处置产业,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借助循环经济示范园平台,以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方向,布局垃圾处置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完善垃圾末端处置体系,防止出现“前端分类收集,后端合并运输、处理”的现象。引进各类垃圾处理企业,以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飞灰填埋场项目和餐厨垃圾及粪便处置项目。
  垃圾分类是一项全系统、全链条工作,如何分得清、收得齐、运得走、处理好,决定着能否真正取得实效。
  我市积极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各县市区通过多种途径加大财政投入,将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同时,通过市场化改革、招商引资、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
  宁津县新建分类垃圾投放站点5000处,配备分类垃圾桶2.5万余个。“目前,全市共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亭(房)2231个,生活垃圾分拣设施12处,投放分类垃圾桶11.64万个。”李振军说。
加大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引导
  “沾了水的卫生纸属于什么垃圾?请抢答!”7月26日,德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大赛(家庭赛)在市城市管理局举行,12个家庭参赛。通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的激烈比拼,来自德城区的家庭代表队获得第一名。“通过比赛学到了更多垃圾分类知识,我会分享给身边人,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参赛选手陈静说。
  我市宣传教育工作两手抓,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村庄、进家庭、进企业、进公共机构、进公共场所“六进”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养成自觉分类、正确分类、准确投放好习惯,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
  宁津县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专业宣讲志愿团队,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宣传活动。一年来,发放3.8万份宣传彩页,2000余份水杯、布兜等小礼品。他们还利用户外大屏、电梯广告屏等进行宣传,在城区主要节点及全县500余个村庄设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牌。
  齐河县规划建设垃圾分类主题公园2处,园内设置新颖的垃圾分类宣传牌,放置多个干净美观、标识清晰、主题突出的分类投放垃圾箱,方便市民将垃圾“对号入座”。同时在社区党群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打造垃圾分类宣传阵地,以入户讲解、场景宣讲的形式,为广大居民详细讲解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全链推进“分”出绿色新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