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董子文化中的公德意识
  

□郭付军
  ■董仲舒看到了政权的基础是民众。他说:“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董仲舒认为,权力与产业直接结合,即官员直接参与经营产业,会给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董仲舒主张,“兴利之要,在于致之,不在于多少”,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功德,也会被老百姓记得
  公德,重点在“公”,心里想着公众,权力为了公众,决策服务公众,这是党员干部的公德所系。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述古代贤官廉吏爱民的故事和典句,如清朝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张伯行的《却赠檄文》等,要求党员干部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董仲舒的仕宦生涯也为我们留下了严守公德可学可鉴的文化内容。
董仲舒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史,在我们民族文化的源头就形成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理观念,董仲舒则把“民本”“民贵”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达到了“为民”“安民”“乐民”的层次,他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看到了政权的基础是民众。他说:“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所谓王,就是民众归往的人;所谓君,就是没有失去他的民众的人。他看到了政权的治理需要依靠民众。他说“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什么是根本呢?遵循天道规律,注重地力耕织,以礼乐教化安抚百姓,这样政权就会稳固长久。
  董仲舒进一步认识到政权的运行是为了民众。他说“仁者,爱人之名也”。爱民就不能苦民、伤民、杀民。他说:“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伤民尚痛之,况杀民乎?”在董仲舒看来,有灾荒的年份,不能新建,也不能维修像宫殿这样的大型工程,因为劳民伤财,对百姓生活是雪上加霜,这是“苦民”举措。至于伤民、杀民,则更要严加禁止。他认为,帝王施政就要像“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为民众谋利益,休养生息。从而进一步向当政者提出了仁政德治、化育百姓的政策:“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爱民之心,溢于言表。
  董仲舒是个有远见的思想家,对民本思想的论述,代表了古代士大夫阶层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的政治倾向,因而采取一些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重民惠民的政策主要是作为统治手段,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出发的,而不是从广大人民的真实利益出发。
董仲舒还利于民的政策主张
  公权为公还是公权为私,以权谋私还是权为民用,是判断公德优劣的鲜明标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西汉中后期,过重的赋税和政府工商业专营政策导致了社会分化和矛盾加剧。占有大量土地的贵族、官僚和地主,都享有减免赋役的特权,把赋役负担转嫁到小农身上。上古以来的“什一而税”是合理的地租率,而当时的“见税什五”则大大超过了小农的承受能力。针对这种情况,董仲舒明确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轻徭薄赋,还利于民。
  汉武帝对盐、铁、酒实行官营、专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实力,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但是,这种利用公共权力控制、垄断商品流通的专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价格高,“盐铁价贵,百姓不便”,官商不分,吏治腐败。对此董仲舒主张“盐铁皆归于民”,即将盐铁的生产、销售由官营改为民营,也是为民请命的侠义之举。
  董仲舒认为,权力与产业直接结合,即官员直接参与经营产业,会给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危害。中国封建国家有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他们有行政权力又拥有大量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这就造成他们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权的双重结果。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用超经济的手段攫取财富,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导致了农民的大量破产和贫富严重分化,引起劳动人民的怨恨和不满,“其患祸必至”。
学习董子文化强化公德意识
  董仲舒的民本思想、还利于民的政策主张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社会治理来说,依然是基础性的社会理念,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传递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值得党员干部学习借鉴。
  一是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体恤民情的合理因素,不再有阶级的利益冲突,不再把“利民”当作一种手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传统民本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融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断发展的新成果。引导各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
  二是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权力观。还利于民、“君权民与”等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权为民所用”有相同之处。限制各级党政干部私心私欲的过度膨胀,引导权力的运用和社会价值的发挥,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以权谋私,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公德底线。
  党员干部的公德,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公德,重点在于如何使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廉洁底线。公务员参与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很明显。其一,会造成不正当竞争,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损害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其二,影响本职工作的开展。公务员参与经营活动,无疑会分散精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产生工作失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极易滋生腐败。公务员受到一些经营活动的利益诱惑,极易产生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腐败行为。可见,规范国家公职人员从政行为,重拳整治公务员违规参与经营性活动十分必要。
  三是时刻牢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政治规矩。公共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对群众有利,用不好,对群众有害。董仲舒主张,“兴利之要,在于致之,不在于多少”,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功德,也会被老百姓记得。但很多决策貌似为了公共事业,为了公众利益,但实际上是对公共利益的损害。所以,对公共权力的科学使用,也是对干部公德的一大考验。
  作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直接关系到决策内容、方向和时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党员干部公德智慧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古代贤官廉吏的董仲舒,虽然美誉颇多,但也留下了一段荒唐为政记录,《春秋繁露》记述了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组织辖区17个县、80个乡的官民,开展了一次止雨活动。这件事虽受制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但这种寄托神明、劳民伤财的做法,不但脱离了实际,还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值得后人警醒鉴戒。
  (作者系德州董子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董子文化中的公德意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