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让青春绽放笑颜


  


□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王晓军
  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记者采访了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王婷婷。
现状青少年心理障碍多因亲子沟通不畅
  事例一:一直听话懂事、多才多艺的芳芳(化名)就读于初三。随着中考临近,父母要求她把兴趣爱好放一放,集中精力提高成绩。慢慢地,芳芳的成绩开始下降,有时会无故和妈妈发脾气,还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离家出走。
  专家解析: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成长过程中的其他方面,与孩子沟通的话题只有学习,逐渐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进而出现亲子关系不和谐。
  事例二:12岁男孩小磊(化名)的父母工作特别忙,日常起居生活由保姆照顾。小磊十分厌学,经常逃学,每次被父母发现后,就会得到一顿“教育”。他日渐孤僻,有几次还拿小刀划伤自己。父母将他送到心理门诊,他向心理医生说:“他们不管我,还经常吵架,总是欺骗我。”
  专家解析: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因素,比如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学习压力大、家庭关怀的缺失等,出现了厌学情绪。比如小磊,因为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加上父母陪伴的缺失,导致出现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习,还会成为孩子心理健康发育路上的“绊脚石”。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对他们身心健康影响深远。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亲子沟通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王婷婷说。
识别通过躯体、情绪释放的信号可早发现
  临床中,相比起孩子夸大自我症状,父母往往会弱化事态,认为孩子是矫情,是叛逆期到了,以自己的感觉代替孩子的感知。王婷婷说:“等孩子难受到上不了学或影响正常生活时,家长才想到带孩子来看病,可能这时病情就比较严重了。”在诊室里,王婷婷经常听到父母说:“没发现他情绪有什么不对劲啊。”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表现是多样的。有些家长前期通常无法识别孩子的求助,导致就诊不及时。“父母应早期识别孩子通过躯体、语言释放的信号,及早就医。”王婷婷说。
  首先是躯体的症状,如果孩子近期反复出现头痛、恶心、胃痛等症状,但相关检查并未发现明确指征,这就要引起注意,孩子可能把一些无法表述的心理压力通过躯体不适表达出来。
  其次是言语表述,如果孩子经常很随便地说:“好无聊啊,活着好累啊!”这时,家长要重视,要问问孩子是不是遇到困难了,可以和他们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重视和回应;对有些间接的言语表述也要注意,孩子有时会表现出对一些负能量信息,例如对死亡相关信息特别关注,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发布消极的图片、文字等。这表示孩子可能有一些抑郁焦虑的情绪,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发出信号。
  第三是对情绪的关注,一类是情绪易激惹,经常因一点小事跟他人发生冲突,或做一些过激行为,如离家出走、抽烟酗酒等;另外一类则是内心压抑,使情绪无法正常宣泄、排解,变得日渐冷漠、孤僻。
建议多陪伴多沟通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在心理门诊上,王婷婷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总是强调:“我问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哪些问题,但是他什么也不说。”“其实,最初孩子有情绪问题时,是渴望与家长沟通交流的,但一次次被家长敷衍或没有感受到被理解后,他们就变得不愿意沟通了。”王婷婷解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作为家长,没有被赋予与生俱来与孩子沟通的能力,甚至有很多家长自己的童年也是有创伤的。这就需要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时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学习和成长。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做起:孩子年龄越大,家长越要少说多听,少给建议,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才能畅通亲子沟通的渠道;表达关爱从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开始,除了让孩子吃好饭、睡好觉外,还要引导他们保持规律作息、运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更广义的学习,包括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发现美与乐趣的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互动的能力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和谐、家庭氛围温馨会减少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父母的行为还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青春绽放笑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