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记忆中的场院

上世纪50年代末的集体打麦场(图片由王德胜提供)


  

□李宽云
  场院,对于时下的青年人来说,应该没什么印象了。然而在以往的岁月中,城里人都能经常看到它,广大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更是离不开它,回想起来都会有一股甜美的味道。一一
  俗话说:“庄户人就盼个秋里麦里。”场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成熟后收割的庄稼集中打轧扬晒、颗粒归仓。麦收时节正是雨季,所以场院要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要中间高四周低,防止下雨积水导致粮食受潮霉烂。整理场院时,先用耙将地皮划破,泼上水,撒上麦秸,用牲口拉着碌碡反复轧几遍,直到用扫帚也扫不起土和麦秸为止。这个过程叫“杠场”,在每年的夏秋季节使用场院前各进行一次,赶上雨水大的年份则需要多“杠”一两次。
  生产队时期的场院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基本是一小队一场院。每个都有几亩地大小,选在村外本小队地块集中的地方;同时为了方便看护和干活,又不会离村太远。那时的场院,都有几间场院屋,存放打场的工具,也是人们临时躲避雨雹的地方。牲口棚也往往修在附近,一是方便将场院里作为牲口饲料的谷草、麦秸及时搬运,二是可以顺便看护。这样一来,场院就像是村庄的卫星,又像是村庄的标志。因为不论从哪个方向进村,都会先看到场院。二二
  包产到户后,多数人会利用生产队时期留下的场院,又因为整理场院和轧场、起场需要的人手和工具较多,所以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家庭自愿组合。而壮劳力多、生产工具又齐全的家庭,会自己找地方开辟临时场院,或为运输方便选在田间地头,或为收晒方便选在宅院附近甚至当院里,真有点因地制宜、八仙过海的味道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麦收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秋收的时间更长。这个时节的场院真称得上热火朝天,白天人声喧嚷,步履匆匆,摊场、轧场、扬场的忙成一团,再加上机器的轰鸣,始终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晚上同样热闹,除了“看场的”,还有很多人凑到场院里唠嗑。那时有好多家庭蚊帐不富余,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屋里很闷热,于是就有好多男人和男孩,拿个简单的铺盖,找个麦秸堆或谷草堆一扒拉,摊开就睡,真是凉快舒服又便当。三三
  冬春季节,场院里农事较少,但偌大的场院并不显空荡。生产队时期,社员开大会会用到它,民兵训练会用到它,学校也会利用它开运动会。更主要的,它是孩子们的乐园。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寒假,孩子们就在场院里打蛋儿、踢毽子、捉迷藏、盘脚莲、扯黄鼬拉鸡,尽情地撒欢儿。那时的农村,没有柏油路,土道也是坑坑洼洼,于是平坦又宽敞的场院就成了学骑自行车的最佳场地,每年的寒假,都会有一些小朋友骄傲地宣布:我会骑车子了!
  进入21世纪,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广泛使用,秸秆直接还田,粮食直落麻袋,甚至地头卖粮,地里收,地里了。以往需要在场院里进行的摊场、轧场、起场、扬场等多个环节一下子都省略了。由此,场院与人们的生活也就渐行渐远了。
  场院的消失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不值得惋惜,但不应该被忘怀。因为只有了解过去的艰辛,才会珍惜今天幸福,心满意足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忆中的场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