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接A1版)
  

(上接A1版)面积达6000余亩、拥有2万余株百年以上古桑树的古桑树群成为破题关键。我市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以打造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为抓手,挖掘积淀千年的农桑文化。黄河古桑树群于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唯一的桑树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托这一重要品牌,我市全力保护好森林公园生态遗产,黄河故道国家级森林公园颐寿园、德百温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镇等在千年古桑树群的掩映下熠熠生辉。
  以树为媒,以果传韵,以节招商,我市在夏津叫响了生态旅游。仅“十三五”期间,黄河故道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8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94亿元。
  一业兴、全盘活。我市围绕“一株桑树”做文章,创造出许多德州好品。围绕桑产业进行全要素开发,通过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加大成果转化和专利研发力度,打造了一批消费者喜爱、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包括古桑茶、桑椹果干、桑叶精粉、桑叶面条、桑黄酒等200余个品种,使桑产业成为当地重要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沉淀,发展起桑产业企业30家,椹果深加工企业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作坊60家,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元。
黄河运河德州“牵手”
  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河流浸入了德州的血脉之中,也融入了文明深处——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交织成了如今的“儒风水韵,大德之州”。
  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完成《德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大运河(德州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为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我市在大运河保护与开发中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思路,运河德州段也成为运河全线唯一没有裁弯取直且坚持实景保留古运河风貌的河段。按照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公园的统一部署,我市聘请了院士领衔的高端设计团队,编制完成88平方公里南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启动“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建设,开发黑陶、剪纸、红绿彩等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集中展示生态廊道、漕仓遗址、古村聚落、运河水街、工业遗存等历史景观,建设“水上行、岸上游”系列项目,打造多维度、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
  我市谋划实施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牵手”工程,叫响“大德之州·好运之河”品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梳理龙山文化、运河文化、董子文化、黑陶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强黄河文化主题艺术创作,培育新兴文化业态。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书写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新篇章,我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仅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674.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2.42亿元。
  大河奔涌,气象万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市将创新举措,继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从黄河、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中找到结合点,努力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进程中,为全市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接A1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