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中共德州市委“山东这十年·德州”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德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创建,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120万亩核心区亩产1500公斤以上。记者刘振兴摄


  (上接2版)
  大众日报记者:今年以来,德州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请问,下一步德州市将采取哪些措施去推进这项工作?
  朱开国: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这些都为德州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德州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在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大类、201个工业中类中,分别占有33个和153个。十年来,按照国家和省决策部署,围绕扩规模、促转型、增实力,实施了一大批工程项目,培育了一大批优质企业。目前,德州拥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8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9家。上市企业11家,数量居全省第7位。
  年初召开的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高地。今年5月份,我们召开了全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暨优化营商环境“双招双引”动员大会,提出“十大行动”。总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实现“三个倍增”,即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倍增,超过3000家;规上企业营收倍增,达到7000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倍增,达到20家。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省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有关要求,重点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在产业培植上持续发力。聚焦电子信息等七大主导产业,精选集成电路等11个关键产业链,由市级领导任链长,实施“十个一”工作机制,抽调精干专业人员,精准开展延链补链强链。
  二是在企业培育上持续发力。集中优势资源抓“双50”企业,力争年内新增销售收入过300亿元企业1家、过100亿元1家、过50亿元2至3家。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打好“众创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组合拳。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8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
  三是在技改赋能上持续发力。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升”,重点抓好华鲁恒升、有研半导体等重点技改项目,年内110个市级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年内新增上云企业500家,新培育智能工厂5家、数字车间2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
  四是在园区提升上持续发力。全面推动开发区进位赶超,狠抓盘活低效闲置土地、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促进外贸扩面增量、培育创新发展业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等重点工作。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们将举全市之力,坚持“一区一策”“一园一策”,努力实现最好资源保障开发区、最优政策赋能开发区、最佳环境护航开发区。
  五是在优化服务上持续发力。着力做好稳运行、稳预期、稳市场主体工作,坚决落实国家退税减税降费和省、市助企政策,动态梳理分析问题,加强要素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将以真招实策、真金白银、真情实感,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减负、共克时艰、加快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德州是农业大市,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对于德州来说意义重大。德州在城乡共融创新、“吨半粮”示范区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请问,下一步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加快农业发展尤其是“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
  田卫东: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确定了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率先突破的目标。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集中优势,聚焦重点任务,力争扛好“三面旗”、争当“先行区”,就是力争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致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粮食绿色高产高质高效上率先突破。德州自古就有“天下粮仓”之誉,是全国第1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占全省的1/6。作为产粮大市,我们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去年9月份,在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创建,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120万亩核心区亩产1500公斤以上,300万亩辐射区亩产1200公斤以上,600万亩带动区亩产1100公斤以上,建成全国第1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
  建立“书记抓粮”机制,市、县、乡、村都设立干部“指挥田”,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核心区、市抓高产片,真正把“指挥田”当成“责任田”,抓成“样板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建全省第1个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实施“六大工程”,每个工程都有专家院士团队领衔推动,统筹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网深度融合,指导群众落实供种、深耕、播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管理模式“六统一”措施。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吨半粮”创建,每年开展“粮王大赛”,让种粮既有收益、又有荣誉。去年克服秋汛的不利影响,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当前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基本已成定局。
  第二,致力食品名市建设,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上率先突破。种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粮能挣钱,粮食才安全。所以,我们用产业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眼光看农产品,把农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农产品加工在德州已成为优势产业,基础比较好。全力拉长农产品产业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打造从田间到舌尖、从地头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正创建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成立德州预制菜产业联盟,打响“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中国北方“食谷”和全国重要预制菜基地。我们的目标是:既建设好京津冀鲁的“米袋子”“菜篮子”,又能拿得出端上全国人民餐桌的“菜盘子”,让“好吃在德州”享有盛誉。
  第三,致力中心镇和特色小镇示范建设,在推进城乡融合上率先突破。着力破解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衡、要素流动不畅通等难题,市级每年拿出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双镇百村”建设,推行“县镇同权”改革,已将210项行政许可、9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中心镇。开展了“村村有能人、镇镇有专家”行动,每年选派优秀教师、科技工作者到基层服务,推动各类人才汇聚乡村,让全市134个乡镇和5000多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田秀才”“土专家”。
  大众网记者:德州这些年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下一步德州将如何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建设好区域创新高地,实现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朱开国: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希望。省委、省政府也提出深入实施“十大创新”行动的具体部署。十年来,德州认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和平台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翻了两番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74家,市级以上科创平台发展到1201家,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得到国家认可。
  年初召开的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了“高水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科技创新上争上游”的重要工作目标。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坚持“四个面向”,抓好“四个一批”。
  一是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全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严格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用市场化办法、多元化渠道,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800家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转化一批创新技术。全面梳理重点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编制技术攻关清单,深化“揭榜挂帅”机制改革,实施好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举办关键产业链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德州转化。
  三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积极推进泰山体育集团、希森马铃薯集团创建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国字号”科创平台新突破。加快推进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创新链条。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年内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0家以上。
  四是引育一批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兴德”工程,精准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发展17条”等政策。完善市场化育才引才机制,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我们体会到,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地区的活力和希望所在。我们将用最真诚的务实举措,以平台聚人、环境引人、政策留人,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德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十年来,德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每年都围绕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群众关心的问题,持续实施民生工程。下一步如何践行好“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朱开国: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兜牢民生底线。十年来,民生投入占比保持在80%左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新增城镇就业66.6万人。投入200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革等工程。大力推进棚改、老旧小区改造,近100万群众喜迁新居。“共富型”社会大救助工作在全国创出品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今年,我们在扎实做好基本民生工作的同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力量办好提高群众医疗、低保、特困群体的保障待遇和服务水平,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红色物业管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拓展公交营运线路、建设过街天桥等18件民生实事。我们按照市委要求,动态推进、不断优化,尽最大努力把年初向群众承诺的民生实事尽快办好。办好民生实事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方法,我们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好事早办、好事多办,让群众通过具体的民生实事,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服务的力度,得到更多实惠、收获更多满意。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2.53万个。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持续扩充城乡教育资源,今年新增中小学学位1.2万个,新建幼儿园21所。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总结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经验,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扩面3.5万人以上。改造提升敬老院6处,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2600张。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新增托位4000个以上。打造“共富型”社会大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
  三是全面提升宜居水平。全年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5万户、棚户区改造新开工6892套,发放租赁补贴2045户。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城市治理生态。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50公里,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3万户,改造农村老旧管网1.24万公里,创建1000个村级快递便民服务站。
  四是坚决守牢“一排底线”。毫不松懈落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加强流调随访、核酸检测、隔离保障、应急救治、统筹运行、群众动员等“六个基本能力”建设,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扎实推进平安德州建设,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陵城模式”,建好用好“12345+”系统集成解决群众诉求工作机制,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社会的满意指数。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德州日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狠抓创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请问德州是如何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
  田卫东: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把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升干部能力,锻造过硬作风,让“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成事、乐于奉献”成为新时代德州党员干部鲜明精神气质。
  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扛牢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创新开展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建立干部胜任指数评价体系,深化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对不适应、不胜任的干部实行召回管理,起到了“召回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努力以良好的政治生态引领优化经济生态、政务生态、产业生态、自然生态。
  二是锤炼过硬干部队伍。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八用八不用”,树立“一切工作重在一线”导向,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一线、“三重”工作一线、挂图作战一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线考察使用干部,真正做到为事业选人、选对事业负责的人,为发展选人、选为发展出力的人,决不让事业迁就人。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即时表扬6批、344人次,今年“七一”隆重表扬了100名先进榜样,一批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同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先后制定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等办法,营造“鼓励试、允许改、包容错”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开展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五年行动,今年通过“两推三评”从科级正职中选拔40名优秀干部、从科级副职中选拔60名优秀干部重点培养、跟踪培养、挂职锻炼。实施“四百工程”,选派100名干部到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指挥部、100名干部到招商引资一线、100名干部赴央企国企挂职实训、100名干部到基层联系服务群众,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关键吃劲岗位、基层一线和艰苦工作中磨练,达到了既锻炼了干部又促进事业发展的目的。
  四是夯实基层基础。开展退休人员、企业技能人员、外出经商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五类人员”回乡创业行动,去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从北京等地回引人才2494人,今年以来1300多人返乡创业。深化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建成区域党建共同体822个,覆盖4997个行政村,以组织融合推动资源要素整合、服务治理融合,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用、服务共享、区域共治、群众共富。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