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积极打造医药强市——
引进高阶人才 壮大基层队伍
  

□本报记者唐志梅本报通讯员王法成
  6月24日,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前一天,2022海峡两岸(德州)中医药文化交流大会在我市举行,海峡两岸百余名中医学者汇聚德州,共话中医药发展。
  人才兴,中医兴。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得力,才能夯实中医药振兴发展之基,才能确保中医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不断为人民健康服务。“十三五”以来,德州市卫健委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培养基层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培养平台等措施,促使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薪火传承引入高端领军人才
  今年40岁的李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因工作原因需要久坐,导致他经常感觉肩背部肌肉疼痛。近日,李先生颈背部肌肉疼痛难忍,到德州市中医院就诊,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希良接诊后,为其进行了浮针治疗,刚做完治疗,李先生就感觉痛感消失了大半:“太神奇了,这才扎了一次就轻多了。”
  刘希良的浮针疗法传承自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去年5月,德州市中医院承办了山东省泰山科技论坛古针新用疼痛治疗研讨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讲座。会上刘希良等7名医院业务骨干拜马淑然为师,学习浮针疗法,并很快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临床治疗中,让广大患者感受到传统针灸学的魅力。
  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头雁效应”,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市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传承创新。为提升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市卫健委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引进中医药类人才,先后有马淑然传承工作室、王世民传承工作室、连方工作室等国手名医的工作室落户。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省、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6个,培养继承人130余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人,省级名中医药专家10人,市级名中医药专家107人,青年名中医23人。
中西结合强化基层人才队伍
  6月25日,在宁津县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吴玉宝正在向16名乡医传授中风后康复推拿的手法。“有老师带教就是不一样,能学到很多实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对我们基层诊疗水平提升有很大帮助。”来自宁津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生邵瑞霞说。
  去年7月和11月,全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分两批次在德州市中医院举办,来自全市各县市区中医医院、基层卫生院相关人员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我市造就了一批扎根基层的中西结合的医生,极大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的愿望。
  去年,我市积极承接国家卫健委“西学中”培训项目落地实施,培养“西学中”人才1728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46名、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000余人次。目前,我市拥有省基层名中医29人,市级基层名中医39人,有12个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可对我市基层医生进行培训。
守正创新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6月8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与德州市人才推介恳谈会举行,德州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医教融合基地相继揭牌。随后,山东中医药大学与德州市政府签定战略合作协议。
  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与德州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上的重要内容。在恳谈会上,我市5家市直医疗机构、12家县级中医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今后,相信在双方的紧密合作下,山东中医药大学也将推荐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德州高质量就业和创业,为德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德州市卫健委中医药业务科科长任玉芹说。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专业院校的支持。德州市此前印发的《中医药“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区域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德州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增设中医药专业,支持开展中医药职业技能人员培训;鼓励规范发展各类中医药健康职业培训机构,支持举办中医药行业人才高级研修班,鼓励相关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中医医院管理人员培训实现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合办中医药健康服务类科研机构、设立产学研基地,促进中医药产业和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我们还将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实施经典、经方、经验‘三经传承’战略,提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完善师带徒激励机制,培养、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才。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创新‘重专长、看疗效’的中医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破除‘五唯’弊端。对中医药顶尖人才,可实行‘一事一议’;对攻关人才,可实行‘揭榜制’,为打造中医药强市贡献内生动力。”任玉芹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引进高阶人才 壮大基层队伍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