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修广利致力于德州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潜心修史编志——
拂去历史尘埃 传承文化经典

翻看《邢侗著作全编》



部分整理出版作品部分整理出版作品


  

□本报记者 尹滨 高玉梁 本报通讯员 任清松
  “这套《德州廉吏》已经基本审校完成,今年就能出版发行。”6 月 14 日,记者在临邑见到修广利时,他正在家对新整理编纂的《德州廉吏》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这套专门介绍历史上德州籍及任职德州廉洁官吏的书籍,从谋划、收集、整理到成书,已花费了他整整3年时间。编志修史、全面整理挖掘一方文献历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少有人能潜心坚持,修广利却乐此不疲。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中,他已深耕20余载,如 今颇有建树。“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说话,充分发挥它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好地服务当代、服务文化建设。”修广利说。

一场孤独的文化苦旅矢志修史编志资政育人
  今年56岁的修广利出生于陵城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父辈影响,爱好书法和文学。工作后,一直扎根临邑,先后在乡镇、县文旅局及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之乡联谊会”理事;曾当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现为市十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临邑县十大功勋人物。
  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其在当代继续产生影响、发挥作用,是修广利的美好愿景。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很多有关当地的历史文献被收藏在全国多地,为尽可能全面地挖掘整理,需要辗转各地,并从中甄别、挑选、整理出最佳版本和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一场孤独的文化苦旅。”修广利说。
  在整理《邢侗著作全编》时,修广利先后奔赴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地,历时近5年,行程4万公里。
  2016年6月,修广利偶然得知湖北省图书馆藏有一套邢侗著作,立即启程赶赴武汉,但由于这套文献是孤本,对方表示不便查阅,尤其不便扫描使用。奔波千里却一无所获,这让修广利很不甘心。于是他有空便往湖北跑,往返10多次反复沟通。最终,湖北省图书馆被他的执着打动,经研究同意他借阅并扫描使用。
  修广利说,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他便往返全国各地图书馆。有时同一种文献,各大图书馆藏有不同版本或同一版本藏于不同城市的图书馆,为了力求做到对文献研究全面准确,他都会广泛查阅对比。
  经年累月的积累终于迎来收获。2021年4月,《邢侗著作全编》出版发行。在出版座谈会上,全国著名文献专家、长江学者、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杜泽逊如此评价:该书将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邢侗一生的著作作了全部搜集、梳理、展示,填补了邢侗研究的空白,是很重要的文化财富,为国家一级文献研究成果。目前,《邢侗著作全编》被确定为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并开设专门课程,作专题研究。
  《邢侗著作全编》只是修广利近年来整理出版重要书籍中的一项。由他点校整理的《邢侗集》被列入2016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该书还获得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二等奖。全书100册、全面记录临邑历史的《临邑文献全编》,则凝结了他20多年的心血。
  修广利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临邑,近日,他整理的《德州文献全编》目录已经梳理完成,整套书按县市区进行分类,并列出每个县市区相关历史文献,查找出的397种德州自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具体文献书目也已搜集整理完成。这项工作他已筹划6年,查阅了《山东通志》《河北通志稿》《天津通志》和德州各地的73种地方志及600多种有关文献。
  在辗转多地搜集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修广利结识了众多名家,他们都给予了他很多支持和帮助。
  截至目前,修广利整理出版的书籍已达36种、181册,对于研究德州地方文化历史极具价值。

坚持保护与传承助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热衷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更注重保护与传承。修广利在临邑县文旅局主持工作多年,虽然单位历经多次改革,但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临邑书法文化源远流长,邢侗、邢慈静、郭谌、许庆士等历代书法名人辈出。如今,在临邑,书法创作依然活跃。2009年,临邑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之乡”,这得益于时任县书协主席修广利带领一班人积极申报争取。
  评选“中国书法之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当地基层书法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氛围浓厚,这也是修广利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开展的工作。当地先后举办了“邢侗杯”山东省书法临帖展、全省“书法之乡”联展、“邢侗杯”全国书法展等颇具影响力的活动。推进书法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书香文化氛围浓厚,这也成为临邑获评“中国书法之乡”的有力保障。
  修广利还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将原临邑汽车站改造成临邑县书法展览馆,这也是全省第一个县级书法展览馆,为承办书法交流活动和开展创作培训提供了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传承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修广利说。
  “一勾勾”是临邑地方传统戏剧,深受群众喜爱。但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一剧种逐渐衰落,学习和演唱“一勾勾”的人越来越少。看到曾经红火的剧种濒临消失,修广利深感惋惜,暗下决心想方设法进行保护。2001年,他邀请央视《文化与生活》栏目组来临邑采风,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对“一勾勾”老艺人作专门采访,组织演员演出,留存下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沉寂了多年的“一勾勾”又映入人们的视野。随后,临邑进一步收集、整理“一勾勾”资料,并成立相关机构保护和传承这一剧种。
  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申报,由于临邑对“一勾勾”资料收集准备充分,保护有力,该县当年申报成功,而“一勾勾”也是德州首个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临邑一直注重对文物古迹的发掘和保护,至今还保存有多处古墓葬。上世纪90年代,个别古墓葬被盗墓者破坏,修广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向县里申请在全县开展文物普查,共发掘出40余处文物古迹。随后该县在全市第一个设置了县级文保单位,有力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涵养社会清风正气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谈到了家教家风问题。对此,修广利尤为关注。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带动全家人以身示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修广利自小受家庭影响颇深。“父亲受曾祖父的影响,好读书、善书法,为人正直、待人厚道、生活自律、勤劳简朴,我自小耳濡目染。”修广利一家承袭父辈的良好家风,家庭文化气息浓厚,2019年获评全国书香之家。
  修广利的妻子周静怡在他的影响下学习古籍修复技术,已经有20多年的修复古籍经验,其修复技术得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至今已修复古籍2000余套。女儿修玮华从小爱好读书,1周岁就开始背诵唐诗,15岁时被著名古琴家、中国琴会会长赵家珍收入门下学习古琴,参加工作后仍每天坚持抚琴背诗学习。亲人、朋友常在他家组织读书会,研讨文化。
  修广利在收集整理文献的同时,注重挖掘临邑历史家风家训。多年来,他修复整理了包括明代廉吏、政治家、文学家葛守礼《葛端肅公视履家训》,邢侗《邢氏家乘》等60多个历史望族的族谱和家风家训,向社会展示了他们简朴、仁爱、宽厚、守信的好家风。
  修广利还积极推动学校、社区(村)及政法系统等单位开展书香家庭建设,涵养社会好风气。发动社区(村)居民总结提炼自己家庭的家训,先后为3000多个家庭义务书写家风家训。“家风教育润物无声,大家在总结自己家训的同时,也是一家人接受教育、促进家庭和谐的过程。”修广利说。
  在挖掘地方历史文献的过程中,修广利特别留意对德州历史上的廉洁官吏和廉洁故事的整理。“借鉴古代廉政文化的元素,对于丰富廉政文化内涵、推进德州廉洁文化建设大有裨益。”修广利说。
  修广利介绍,他和助手乔明德从两年前开始对收集的德州廉洁官吏进行了系统整理,编纂形成《德州廉吏》。该书收录了包括东方朔、隽不疑、苑康等74名德州籍廉吏,以及晏婴、伏湛、黄庭坚等曾在德州任职的47名廉吏的故事,还包括部分德州廉吏的家训,内容丰富,他们将这些廉吏故事以白话文的形式进行叙述,可读性强,预计今年就能出版发行。
  如今虽已不在职能部门任主要职务,但修广利依然不遗余力。当下,他正积极推动筹建家庭家风教育和廉政文化博物馆。“人生乐事,莫若读书。一个地方书香氛围浓厚,社会也会更加文明和谐。希望自己能为推动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书香文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只要全社会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倡导文明行为,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修广利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拂去历史尘埃 传承文化经典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