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付氏京胡制作技艺传承人付荣山——
“琴痴”的京胡情缘

付荣山介绍京胡竿子的特殊之处


付荣山制作好的京胡


  

□本报记者董建新孙耕姜伟本报通讯员杨玉娟
  京胡,又称胡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京剧文场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在德州,有一名几十年坚守京胡手工制作技艺的工匠付荣山。一根紫竹,历经烤制、淬炼、烘干、钻眼、蒙皮等一系列程序,在付荣山手中最终成为一把兼具艺术价值和演奏价值的京胡。2020年,付氏京胡制作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把琴都独一无二容不得半点马虎
  3月26日,走进付氏京胡技艺工作室,付荣山正全神贯注给已经做好的担子(琴杆)配琴筒。
  左手持筒、右手执刀,付荣山对已经打好的琴孔进行再次打磨,不时拿起担子跟琴筒插在一起比对,然后再打磨。十几分钟,付荣山始终在重复一个动作,直到琴孔外表光滑,与担子严丝合缝,他才深深呼出一口气,活动一下已经酸麻的肩膀。
  付荣山说,这道工序叫扩孔,是一项细致活、精细活,也是决定一把琴音质的主要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把琴是别人定制的,我做了整整4天。京胡工艺复杂,全靠手工制作打磨,也正因为此,每一把京胡都独一无二,烙刻和倾注着手艺人的印记和心血。”付荣山说。
  付荣山今年76岁,耳朵略有些背,但腰板笔直、身体硬朗。工作中的他看上去从容自在,有一股手艺人独有的气质。他的手白皙、细长,只有指尖部位粗糙些,能看出锉刀、钉子留下的疤痕。
  付荣山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京剧,再加上喜欢拉京胡,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制作京胡。“我十四五岁就开始做京胡了,一开始就是喜欢、好奇,也没系统学,被老人熏陶着就会了。”后来迫于生计,他从事过其他工作,但京胡情缘始终萦绕在他心中。1980年,34岁的付荣山重新拿起了京胡,开始正式钻研京胡制作技艺,一做就是40多年。
入竹林、进深山半个月只为9根紫竹
  在付氏京胡技艺工作室,有一张透着沧桑的老式木桌,抽屉上绑着铜线,桌上摆着不同型号的锉刀、钢尺以及未制作完成的琴筒和琴轴,这是付荣山的工作台。工作台的一侧挂着几张蛇皮,旁边是由马尾和竹子制作成的琴弓。工作台的后方,挂着20余把成品琴,这是付荣山多年来的得意之作。
  用家里人的话说,付荣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琴痴”,每天早上5点,都准时坐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直到家人催促,才匆匆吃几口饭,然后继续做琴。
  年轻时,付荣山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南方竹林选琴杆。一把好京胡若要发音灵敏、音色清亮圆润,原材料竹子在质地、年限、水分等方面都要精挑细选。安徽、福建盛产紫竹,这种竹子质地坚硬,外形好,做出来的京胡琴声通透。付荣山曾经坐两天两夜火车,到福建深山竹林一待就是半个月,最后只带回了9根满意的紫竹。朋友家人不理解,说为了几根竹子跑这么远,但付荣山却只说了四个字,“不虚此行”。
  有一次,付荣山听说北京民族乐器厂一位退休手艺人掌握一项京胡制作绝技。为此,付荣山转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琴行,最终找到了这位老手艺人,并把这项绝技掌握传承了下来。
倾尽全力推广传承老手艺
  如今的付荣山,除了孜孜不倦打磨技艺,更考虑如何推广和传承京胡制作这门老手艺。
  付荣山的孙女付馨芳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受爷爷影响,她学的正是京胡专业。“爷爷经常说,制琴这门手艺,不是一个能赚大钱的行当,需要耐得住性子,坚守内心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付馨芳说。
  在老人的引导下,付荣山的儿媳、孙子和孙女都跟着学习制作京胡。只要有人上门求艺,付荣山都倾囊相授。遇到来修琴做琴的京胡票友,付荣山也会和他们多说几句,讲述京胡的制作过程。
  2018年,在首届中国京胡精品制作品鉴会上,付荣山被评为全国“优秀制琴师”,他制作的京胡有两把入选十大“中国京胡精品琴”,被“首届中国京胡名琴收藏展”邀请入展,还被威海京剧博物馆收藏。付荣山作为付氏京胡制作技艺主要传承人,先后参加了首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2021第八届山东国际乐器展览会、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
  “随着现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被激活,传统技艺有机会换发新生机。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发掘传统技艺的魅力,让更多人爱上京胡,让老祖宗的宝贵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付荣山表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琴痴”的京胡情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德州手造】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