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披肝沥胆 医者仁心——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刚


冬奥会期间,李刚(右)为一位德国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


  

□本报记者芦瑞瑞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刚刚闭幕,赛场上,运动员们全力比拼,将力与美展现到极致;赛场外,无数志愿者默默付出,为比赛保驾护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刚和他的同事们成为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保障医师,他们眼前的屏幕没有激烈的比赛,有的是不停波动的监护数据,他们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生命的脉动。
  3月21日,记者与李刚电话连线时,他还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做冬奥会最后的医疗保障工作。“我们无法赢得闪闪发光的金牌,但可以为需要救治的运动员、随行人员提供帮助,让他们记住一个强大而友善的中国。“李刚说。
个人简介
  李刚,禹城人。擅长诊治肝胆胰疾病、甲状腺癌等。
  主持临床肿瘤研究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身兼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治疗指南2021》编写组专家等职。曾获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青年学术骨干,是北京大学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推开医学大门一见倾心
北医5年淬炼独当一面
  1984年,李刚出生在禹城市市中街道秦老庄村。自小天资聪颖、成绩出众,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2004年,他考入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5年李刚从未有过一天懒怠,内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每门基础课程都认真学习。他认为病人不会按照书本上圈出的重点生病,通读背诵了所有学过的医学书籍。大学所学面虽广,却止于皮毛,李刚暗下决心去全国最高学府深造。2009年,他以外科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博连读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深造。
  来到北医三院后,李刚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李刚介绍,他所属的临床型硕博培养全程都在医院进行,医生身兼医教研三重任务。硕士阶段在临床科室进行轮岗学习,每一位医生都是自己的老师。临床上发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老师都会从专业的角度耐心解答。此外,还有导师、副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和住院总医师,他们会在具体的看病思路、手术操作技能方面给出及时的专业指导。
  “能够受教于以前只在教科书上见到的名师,我感觉特别幸运,他们不仅博学笃志、技艺精湛,而且极富人格魅力。”李刚说。普外科主任修典荣教授做事风格极为严谨,再小的手术都是一板一眼地做,不求快,不“抄近路”;普外科主任医师、胆道手术专家侯纯升教授说过,“你只要开了刀,就要负责到底,下手术台前一定要把所有问题都处理妥当,不要让自己晚上担心得睡不着觉。”……他们的身体力行,让李刚受益良多。
  同硕士阶段做住院医师只用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同,博士阶段李刚成为了住院总医师。他笑称,自己成了总是住在医院里的医生。每3天值一个24小时的班。平时,除了对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负责外,还对10余名住院医师负责。做手术,带领住院医师查房,分析病例,安慰病人……作为病房里的“大管家”,事无巨细都要操心。
  有一次,一位重症胆管炎患者来到急诊科时已经休克,生命垂危,李刚临危不乱,按照既定手术步骤,技法娴熟,下刀精准,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这个年纪,手术技法就能如此妥当非常难得,你可以出师了。”修典荣对学生的技艺当场点评。
  一夜的手术刚刚结束,第二天上午李刚稍作休息,下午就跟另外一位主任上了手术台,手术直至第三天凌晨5点才结束。结束后,还有一系列的“常规动作”。连轴转已然不易,更难的是时刻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不出任何差错。而这对李刚来说,就是工作常态。李刚说:“生命至上,北医三院每个人都是在这种魔鬼式的训练中走过来的,我只要一进入工作状态,就自动开启清醒镇定模式。”
  即便如此,李刚博士期间还在SCI期刊及医学杂志发表了8篇论文,获得了4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而立之年,李刚以外科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博士毕业考核。毕业后,顺利留院并被聘为主治医师。
一片丹心逆行援鄂
危难关头初心弥坚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2月7日,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带领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37人驰援武汉,在当地同济医院开辟重症新病区,接诊危重症患者,李刚就身处其中。“国家有难,我们必须冲锋在前。”李刚说,援鄂是他此生做过的最有意义的决定。
  国航包机落地时,整个武汉一片静默,机场看不到一个人,大街上见不到一辆车。这与李刚2019年7月去开学术会议时武汉的热闹场景形成强烈反差。
  当晚李刚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病人,接诊时病人已经昏迷了,虽然经过紧急救治,但不幸的是这位患者还是去世了。“在为死者填写死亡通知单的时候,我给他儿子打电话,希望可以提供户口本,以免填错信息。对方的回答却是:‘我们全家人都住在医院里。’”一向理性的李刚眼泪夺眶而出。
  但很快,一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他们住的酒店里的食物、衣服、鞋子等各种物资都是全国各地捐赠的;从酒店去医院有40分钟车程,即使加班到后半夜,依然有志愿者司机等在楼下送他们回酒店……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隔离病房,患者要闯生死关,医生要闯感染关。李刚丝毫没有畏惧,对患者进行诊疗总是抢在最前面。有的病人需要插管,护理人员忙不过来时,他会毫不犹豫上前支援;有的病人不小心受伤,他第一时间清理包扎伤口;有的病人病情加重,需要做血滤,针管插进大动脉时,病人浑身发抖,他总是下意识地抓住病人的手,轻声安慰。每一次,他和病人都是“零距离”接触。
  有一次,一位孕妇患者突发急性肝炎,内外科医生会诊,需要鉴别病人是否具有胆囊炎、胆道感染。刚刚值完夜班的李刚第一时间赶到,他身上的3层防护服已经穿了整整8个小时,护目镜模糊一片,防护服下的衣服早已湿了好几层。经过多项检查虽然排除了胆道问题,但已经可以休班的他直到患者病情稳定才离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患者,不仅要医病,更要医心,这是李刚对医生的理解。病房里有一对老年夫妇,一直很焦虑,他查房时总会多待一会儿,陪老人聊聊天,还与队友一起为他们制作了爱心卡片,写满加油鼓劲的话。一名独自住院的小女孩,眼神中总是充满恐惧、不爱说话,他就带来各种零食,给她讲笑话,女孩逐渐有了笑容。
  在多方努力下,2020年3月18日,湖北新增病例清零,李刚那晚睡得特别安稳。4月6日,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医三院医疗队共诊疗重症患者102人。
  李刚和他的队友们乘坐大巴车离开武汉时巡警开道,道路两旁全是自发前来送行的老百姓。经过居民住宅区时,楼上拉满致谢的横幅,市民趴在窗户上与他们挥手告别。2021年3月,李刚在武汉收治过的病人还专程到北医三院为他送特产,表示感谢。
  “去武汉,收获远大于付出。危难之际,中国人展现出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深深震撼和鼓舞了我。”李刚表示,从医之路艰辛坎坷,但他却走得愈加坚定。
冬奥“赛道”上演生命接力
医疗保障获金牌口碑
  2020年5月7日,李刚在北医三院复工了。因为疫情,很多病患的手术推迟了,为了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他再一次开启“拼命三郎”模式。自复工当天至2020年底,他个人作为主刀、一助身份共完成普外科相关手术500例以上,其中不乏肝脏破裂出血、重症胆管炎、腹部肿瘤等危重症。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因为业务水平突出,李刚成为冬奥医疗保障专家成员。1月29日,他进驻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冬奥保障中心,“北京是双奥之城,我能参与其中何其有幸。”
  1月31日农历除夕,一阵急促的救护车警报声响起。一位塞浦路斯患者因腹痛、呕吐、腹泻,紧急就医。作为首诊医生,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的李刚有条不紊地询问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验检查。等待检查结果期间,他敏锐地察觉到,虽然患者的血压、心率正常,但口渴难耐、四肢冰凉、排尿不好,呈现重要器官微循环灌流不足的前兆。
  “不行,患者得留观!”李刚一边拿起电话安排留观事宜,并向北医三院延庆医院执行院长周方汇报患者病情进展,一边示意同事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进行鼻导管氧气吸入。
  李刚的这个操作,为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血肌酐值超过正常的10倍。此时,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出现了休克、急性肾衰竭,生命危在旦夕。
  得到消息的周方院长和延庆院区的相关负责人、冬奥延庆区医疗卫生保障相关领导立即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救治。经过抢救,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北医三院。2月6日,患者康复出院。
  “你们拯救了我的生命,是我的英雄,我永远感激,我爱你们所有人,你们是‘金牌医疗团队’。”患者专程赶到北医三院延庆医院,与李刚和其他医护人员紧紧相拥致谢。
  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李刚还收治了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肠梗阻等病人十几例,主刀8台手术,患者术后都恢复良好,好几个病人还寄来了感谢信。这期间,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共接诊了500多名患者,开展手术20多例。
  由于工作过于忙碌,李刚对家人心怀愧疚。对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总是无暇顾及。2019年至今都没有时间回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心中十分挂念。“我希望,今后有机会与家乡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团队开展更多合作和技术交流,为家乡发展尽绵薄之力。”李刚表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披肝沥胆 医者仁心——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