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严务乡后庄科村发展规模化合作养殖,户均年增收10万元——
依托牛产业过上“牛”日子

  □马俊良李洪雷
  清晨5点刚过,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村村民吴建凯推车从牛棚里出来:“刚加了料、添上水,牛儿长得壮实。这批牛中秋节前出栏,能卖个好价钱。”
  吴建凯今年30岁,是养牛的行家里手,他家的牛棚每年出栏量就有200至300头牛。因为勤劳肯干,像吴建凯一样的后庄科村人,在养牛过程中找到了发家致富的“密码”。
  后庄科村446户1340人,汉族、回族村民各占一半,饲养牛羊等牲畜是该村的传统,村里家家户户搞养殖,少则一头牛,多则十几头。但一直以来,因农户散养,品种杂、规模小、缺乏技术,始终没能形成产业。
  “这么多年,村民自发养牛,市场需要什么、牛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这些村民都不知道,我得想个招儿,让村民合力增收致富。”
  吴建凯说,在自己养牛富起来之后,他希望带动全村人一起富起来。吴建凯引进好育肥的西门塔尔肉牛,坚持定期外出学习,熟悉这种牛的生活习性,掌握饲料配比、喂料次数和间隔、不同成长期的饲料用量,掌握不同阶段的育肥饲养技巧,探索规模化科学养殖。2017年以来,他家的收入年年超百万元。
  “我让村民看到我是怎样富起来的,这样村民才愿意跟着我一起干。”吴建凯说,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一起养肉牛,帮散养户壮大规模。可不少村民心里打鼓:一头牛值不少钱呢,养这种肉牛,万一有点啥闪失,不就赔本了?“不用怕,咱们之前有养殖经验,养这种肉牛,前期不用投入太大,每家先养一至两头,多喂咱田里的秸秆和青草,如果牛有了灾病啥的,咱还有科技服务站。销售也不用担心,我按市场价保底收购,绝不让你们受损失。”吴建凯说,他的想法是先让每家每户小规模养起来,等大家尝到了甜头,再慢慢上规模。他还出资组织村民到周边的县市区、乡镇专业养牛场观摩,学习养殖经验。
  经过几年发展,养殖规模上去后,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气味大。为此,后庄科村“两委”在远离生活区的建设用地上,专门划出养殖区,发展集中养殖点,提高了效益,保护了环境。不仅如此,村里还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设立科技服务站,与农业农村局、饲料加工厂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定期来村做技术指导,筛选饲料、药品优质企业定点采购,降低养殖户综合成本。
  如今,在吴建凯带动下,后庄科村发展起肉牛养殖户100余户,养殖过百头的有12户,全村总存栏量超千头,每年户均增收10万元。今年,村民从海鹏回村创业,养了30头牛,“不想出去打工了,家门口就能致富,养牛一样能过上‘牛’日子。”
  “下一步,我们要努力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规模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好‘牛’路子,做好‘牛’文章,着力发展肉牛产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完善产业链条,让肉牛产业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吴建凯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依托牛产业过上“牛”日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