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在中文系的诗和远方

  1993年秋天,我幸运地进入德州师专中文系就读,自此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中文人。
  那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傅晓燕老师刚刚大学毕业,酷爱写作,在她的影响和鼓励下,那年10月,我们班自发创办了“一点萤”文学社,寓意着全班44名同学就是44盏萤火,社长是文笔很好的卢英特。
  文学社很快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完成的稿子,由能写会画的赵军同学抄下来,绘上插图,辑录成册。期刊虽小,但很受欢迎,有时还会在其他班里传来传去。
  “一点萤”文学社不大,但在校园里的轰动效应不小,很快就引起了学校领导注意,要求卢英特把学校一度中断的春蕾文学社恢复起来,面向全校发展社员,办好《春蕾》杂志。不久,春蕾文学社真的恢复了,卢英特又成了社长。靠着勤奋和执着,他把文学社办得风生水起,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只要有时间,我也不断练笔,文稿陆续登上了《春蕾》期刊,个人也在校园里赚得了不少人气。
  春蕾文学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在锻炼写作的同时,还收获了友谊,与桑金航、蔡文典等十几个在校园里小有名气的写作高手成了不错的朋友,至今仍保持着联系。
  写作不同于其他,是很难变现的,学生时期更是这样。好在天道酬勤,1995年寒假后,我的文字终于换来些许“散碎银两”。那年,系里组织寒假见闻有奖征文比赛,约30篇作品获奖,其中有我写的小小说《庄户人家》,是二等奖,奖金50元。这是有生以来获得的第一笔稿费,所以记忆犹新。
  更让我难以忘记的是,这100元、50元、30元发到大家手中的一笔笔奖金,据说都是年近60岁的中文系曹鼎教授一人赞助的。那年,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了5000元的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舍不得私用,拿出来通过有奖征文的形式与学生分享,用实实在在行动温暖了校园那个寒冷的冬天。
  在中文系这样严谨的治学氛围中读书,班里同学大都不敢懈怠,两年下来,考试补考的也是极个别。值得骄傲的是,赵军同学还顺利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实现了专升本的华丽转身。“夕阳化作一枚印章/证明我这一天没有虚度”,这是赵军的诗句,也是他勤学苦读的印记。身边同学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先后两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1995年7月,我们毕业了。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中文系,开始了各自新的征程。那之后,我没有像我的同学那样登上三尺讲台,而是从事了企业管理工作。这些年,我的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有一种体会始终没换。那就是,无论在哪个岗位,想干出成绩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文字功底,都离不开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
  40年校庆时,曹鼎教授在致辞中说,教师要有萤火虫的精神,即便是微光,也要为人照亮前行的路。先生这话是说给老师们的,也是说给学生们的。而今先生已经作古,但是教诲时刻在心,激励着我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
  从1995年算起,离开中文系已经整整26年。26年,沧海桑田。我的学校变化了,小学校升级大学院。傅晓燕老师凭借不懈努力早些年就评上了教授,一如既往地进取,为我和我的同学一直做着向上的榜样;我的同学变化了,虽非大富大贵,大都也成为了单位的骨干、领头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熟悉的歌曲又在耳边响起,当年是它陪伴我们度过了校园那一天天美好的时光;而今又是它,在夜深人静时陪伴着我迎接新的黎明,陪伴着我在键盘上敲打出这点点滴滴的回忆。这回忆有老师、有同学,更有那年那月德州师专中文系给予我受益无穷的诗和远方。
□孙绪亮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在中文系的诗和远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