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彰显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担当
  

□吴志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了宝贵经验,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全球发展治理中的大国责任担当。
  坚定促进全球化进程,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走向。全球化在促进全球发展、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发展鸿沟、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负面效应,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低迷背景下,这些负面效应增加了全球发展的风险,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民粹主义膨胀泛起,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国家主义强势回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积极的全球化意味着参与更加平等、进程更有活力、竞争更加包容、发展更加持续、结果更加共享、文明更加互鉴,特别是要消除全球化进程中蕴含的等级化、不平衡和掠夺性等消极因素,通过公正合理的战略安排和规则体制,修正缺乏节制和规制的全球化模式,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中国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为促进经济全球化持续注入正能量。特别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把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做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促进发展机制改革,提升全球发展效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有全球发展机制存在诸多内在缺陷,也缺乏有效凝聚全球合作、破解发展赤字的充分效能。众所周知,现有全球发展机制大多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构,它们拥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规则制定权和议程设置权,全球发展议程难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严重不足。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机制民主化、公平化进程,助力破解全球发展机制困境。主张通过相应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现有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机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创设区域和全球发展新机制,坚定支持金砖机制化进程,提出“金砖+”合作模式,拓展了金砖合作的全球朋友圈,开启了金砖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致力于解决发展中国家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积极充当桥梁和纽带,促进弥合不同机制分歧,通过加强不同机制的沟通协商、对接互补,实现机制功能的最大化,促进地区和全球共同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强全球发展能力。全球发展治理根植于国家治理,以国家治理为基础和支撑。部分国家治理失效产生的发展问题或外溢扩散为全球问题,或导致解决发展问题的全球合力内化失败,使得全球发展治理更加艰难。近年来,恐怖主义蔓延、极端贫困加重等世界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治理失败,或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治理失效削弱了全球良性发展基础。中国通过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有效解决国内发展矛盾的同时,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治理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管理一切”向“管得好”转变,以政府治理现代化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国家良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社会治理现代化化解利益矛盾。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贡献了全球经济治理、贫困治理、反腐合作等领域的中国经验,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贫困始终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立己达人,兼济天下。中国的脱贫攻坚奇迹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为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也给渴望摆脱贫困的各国人民以坚定信心、强劲动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彰显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担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