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糜镇吴龙村在省派村党支部书记帮扶下,改善村容村貌,建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家乡变好了,年轻人回来了

刘中滨与妻子在扶贫车间加工包装袋。记者郭庆萍摄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王书胜侯长舟陈启忠
  房舍齐整墙绘栩栩如生,马路宽敞贯通整个村庄,孩子在广场上玩耍,老人聚在一起下棋,7月28日,走进陵城区糜镇吴龙村,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沿东西走向的主路进村不久,只见南侧有处宽敞的大院,里面是一间16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刘中滨跟妻子陈燕正在车间里忙活着,几名村民也在各自的工位上加工包装袋。
  “过去我跟妻子在福建打工,现在村里不仅环境好了,还建起了扶贫车间,于是我们回来租下车间做包装袋加工生意,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两全其美。 ”刘中滨停下手中的活向记者介绍。
  今年38岁的刘中滨中专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婚后带着妻子孩子一直在福建,打打工做做小生意。渐渐地,女儿快要读初中了,儿子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户籍在老家,孩子上学不大方便。另外家里老人也年纪大了,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 ”刘中滨跟妻子商量着,想回家乡发展,但村里的现实情况又让他们颇有顾虑。
  吴龙村曾是省定贫困村,村党组织涣散,村集体无收入。全村110户、504人,常住人口约300人,年轻人外出打工,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留守。“村路没硬化,一下雨两脚泥,开车进村都费劲。柴火堆、垃圾堆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没有产业项目,回来发展没出路。 ”刘中滨说。
  转机出现在2018年2月,省商务厅派驻吴龙村党支部书记郑瑞上任,帮助吴龙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村内外19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填埋村口废弃坑塘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广场;村里安上了路灯、建设了村民活动中心、新建2座生产桥、开挖了1000多米水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村路两侧铺装花砖、新建排水渠、栽种绿植、粉刷墙面,村容村貌彻底改观。
  “郑书记上任后,先是抓基层党建,选举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更重要的是发展起了产业,现在我们村集体年收入从0飞跃到了13.2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中海向记者细数起了村里的产业,他们整合扶贫资金在糜镇镇驻地投资60万元建设了一处加工车间,年租金收入4.8万元;在糜镇大棚区投资建设了12个大棚,年租金收入6万元;在村内投资建起了扶贫车间,年租金收入2万元;新平整8亩集体耕地,由村民承包,年收入4000元。“有了产业项目,村里4户贫困户也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 ”刘中海说。
  看到村里的变化,刘中滨今年初带着妻子孩子回到了家乡,租下了扶贫车间,做起了包装袋加工的生意,还吸引10多位留守妇女前来务工。“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做服装加工,扩大规模的同时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刘中滨说,像他一样,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也纷纷选择回乡就业创业。
产业兴才能人气旺
  产业兴,才能人气旺。吴龙村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省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帮扶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发展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吸引了外出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为农村增添了人气。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青年回归乡土。留住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人才,产业兴旺是基础。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多种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美好富裕的乡村成为年轻人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乡变好了,年轻人回来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