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市政协派驻前曹镇杨柳寺村第一书记范希红和杨志刚,加强党建引领,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
贫困村成了省级文明村
作者:李智群
  □本报记者李智群
“小范和小杨干得是真不错,一心想着老百姓,他们没有一点架子,谁家有个烦心事都愿找他们拉拉。 ”6月12日,谈到市政协派驻平原县前曹镇杨柳寺村第一书记范希红和杨志刚,该村原党支部书记张若顺说。
  在范希红和杨志刚没来之前,张若顺因为患重病不能正常工作,整个村党支部犹如一盘散沙。 2017年3月28日,范希红和杨志刚到村后第一时间展开调研,了解情况后,他们决定从加强班子建设入手,凝聚党心民心。通过多次走访老支书、老党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他们积极争取前曹镇党委政府同意,按照有关要求,于2017年5月中旬重新配齐配强了村级班子。同时,积极协调资金5万余元,对该村党员活动室进行重新装修,让党员群众活动有阵地。“杨柳寺村有917口人、2509亩耕地,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老百姓种植小麦、玉米收益甚微,便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了单位。”范希红说。不久,市政协提出“输血”更要“造血”、扶贫更需扶志的指导思想,并及时出台了《关于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要求市政协三室七委分头负责,紧紧围绕帮扶计划,扎实推进落实。
  有了单位的大力支持,范希红和杨志刚放开了手脚,他们立足村庄土地多、规模化经营多的实际,帮助村党支部领办创办了平原县杨柳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首先与种地大户张祥举、张秀华签订了190亩糯玉米种植合同,与乐陵市溶海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协议。与普通玉米相比,糯玉米每亩增收200元至300元,合作社当年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在典型带动下,今年杨柳寺村的糯玉米发展到1100亩,全村100余户、近一半的耕地都种上了糯玉米。“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合作社模式,在大大节约生产投入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为村民增产、土地增效、集体增收找到了一条合适路径。 ”杨志刚说。
  为改善村容村貌,范希红和杨志刚积极奔走,总投资14万元、全长700米的东西街排水沟建设完成;投资10万元打造了总面积12000平方米的文化墙;100个旱厕改造完成。“如今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早晨起来遛遛弯,心情畅快。 ”村民卢长河说。不仅如此,范希红和杨志刚还联系村里老人,编写《杨柳寺村志》。“我们村从明朝时期就有了,写这个村志就是让一代代的杨柳寺人了解村里的历史,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知道咱这个村有多好。 ”参与编写村志的村民马忠良说。
  “政协机关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我们在杨柳寺村建立了‘市政协机关扶贫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范希红说。2017年,“迎七一,送光明下乡进村公益行”活动为该村150余位老人免费验光,量身配制了价值3万余元的眼镜产品。“心系贫困群众,送温暖进万家”活动为村里的贫困户购买了清洁煤和炉具,“送温暖下乡,送文化惠民”活动为杨柳寺村7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75岁以上的老人购买了价值1万余元的羽绒服和保暖内衣。前不久,市政协机关开展的“书香伴我成长”活动中,市政协机关全体人员又为杨柳寺小学图书馆捐赠了1000册图书。
  2017年底,杨柳寺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村”,这让村民倍感荣幸。“今年,我们新铺设了总长600米的柏油路面,计划新上的3个大型泵站已完成招标,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就是充分利用杨柳寺小学旧址,修建一处集民俗展览、农事体验、作坊加工、经营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大院,把柳编坊、油坊、馒头坊、豆腐坊建起来,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卖本村生产的农产品,让老百姓既富钱袋又富脑袋。 ”范希红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贫困村成了省级文明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