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青龙古镇话古槐
  柴胡店镇古代又名青龙镇,位于宁津县城以东7.5公里,自汉代开始有土著居民。先民们在这里辛勤劳作,植桑种槐,繁衍生息,东汉末年(公元923年)已经形成小镇。到元末明初,由于战争原因,人口伤亡逃散,几乎灭绝。至明朝永乐年间,人口大迁移时,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一批贫民,长途跋涉,自行安置。相传有柴姓和胡姓二人家行至古镇遗址处,远远望见七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让他们留下来,安家落户。此处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两户人家一面耕种土地,一面合伙开客店,店主待客宽厚,声名远播,故而得名柴胡店。
  柴胡店手工业历史悠久,土布、土线、线带、线袜、毛巾、毛巾被等畅销黄河南北、长城内外,外省客商称柴胡店为“小天津卫”,故有“知道柴胡店不知宁津县”之说。清朝末年贸易十分繁华,柴胡店每年唱几台戏,有京剧、吕剧、评剧、河北梆子、哈哈腔等很多剧种。春季四月二十八和秋季十月十五有古会两次,有杂技、魔术、拉洋片的、说书的、卖艺的。柴胡店包子、烧肉、油饼是当地名吃,包子皮薄馅大香飘四溢,烧肉口感细润香而不腻,油饼外焦里嫩看着就流口水,堪称当地一绝。各个饭馆和名家商号应有尽有,好不热闹。柴胡店的锣鼓很有特色,当地叫“套家伙”,有大鼓、锣、钹、小锣、镲、小镲等,有套家伙真摆谱,整套家伙三翻九转,从头到尾不间歇,干脆利落、动人悦耳,“敲家伙不出门,一会儿满院子净人”的俗语在当地流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城乡分割,城市工业品来不到乡下,柴胡店的手工业更加繁荣,产品行销周围各县。每逢集日,商贩云集,进出三天,成为沧南各县的经济重镇。当时的聚源铁厂(后来搬迁宁津机械厂),很有名气,从东北捎个斧头打开包装一看,标注居然是“柴胡店聚源生产”。宁津县银行、生产推进社(手工业社和供销社的前身)、渤北贸易公司都驻在这里,成为渤海军区战备供应大后方。
  柴胡店古镇外周有高高的围墙和深深的壕沟,统称“围子壕”,战乱年代为防御外敌入侵而建,易守难攻,堪称战略要地。古镇有古庙八座,有土地庙、泰山奶奶庙、娘娘庙、金鸡庙、振武庙、药王庙、姑姑庙、倒坐观人堂和狐仙楼等,分别坐落于古镇四街,每逢古会,各方信徒纷至沓来,香火旺盛,闻名遐迩。古镇南头有两口古井,是龙头,一条南北走向小河似龙身蜿蜒向北流至大寺湾,古镇没有十字街,里出外进小岔道酷似龙爪;北面占地几十亩的大寺湾,汇集四面八方水流,正如巨龙盘卧;附近一座青砖拱型小桥横跨小河,恰似《白蛇传》里的断桥;七棵古槐分别位于古镇四周,其中西街三棵古槐呈东南西北排列,东南方两棵并肩排列于小桥两端,西北方一棵位于大寺湾南侧的娘娘庙内庙门西侧,郁郁葱葱,苍劲有力,威风凛凛,形似卧龙腾起,号称“龙槐”;相传一条丈八长青龙蛇经常出没于古槐树洞之间。故而又得名青龙镇。民国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全国各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拆除庙宇,兴办学堂。位于柴胡店西街的娘娘庙遂改建为柴胡店小学,庙门改为小学大门,门匾上方花鸟雕筑,蔚为壮观。校园内外,绿树如盖,一派生机。树阴下,或书声琅琅,或顽童嬉戏,情趣盎然。解放初期,一个电闪雷鸣之夜,忽见一条巨龙般的火链劈天而来,紧接着霹雳震天,“龙槐”和学校大门同时遭受雷击,古槐东南方向枝干被击断,大门上方门楼被击毁,之后将门楼维修,“柴胡店小学”门匾上方镶嵌一枚闪闪发光的五角星,下面部分仍旧保留原貌。 1961年发大水,南街一棵、东街一棵和北街两棵古槐被冲毁。 “文革”前期,全国各地抓革命促生产,位于西街学校门前并肩排列的两棵古槐被砍伐,制作了几辆小推车车辕和十几条扁担,供生产队社员生产用,其木质坚韧,久用不损,至今仍有保存。只有校园内这棵“龙槐”幸存下来,历经沧桑而愈加葱郁茂盛。
  古槐历经千年风雨,一直矗立在柴胡店古镇地盘上,见证着古镇的发展历程。古槐北面的大寺湾和东南侧的“柴胡店小学”大门遗址犹在。古槐胸围447.4公分,须四人方能合抱,虽枯犹荣,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古槐右上方有一枯枝向上突兀着,显现着雷击的痕迹。后来学校新建搬迁,宅基几经易主,张凤彬先生成为古槐的合法监护人。令人惊喜的是,在古槐的东面和南面几十米处,又有两棵修直隽永、挺拔茂盛的国槐亭亭玉立,长势喜人,几十年来与古槐相互守望。
  人依树,树养人,古槐以其自身的修行滋养着古镇的子孙后代。历时千年,柴胡店镇发展成现在宁津县城的“卫星城”,辖56个社区,132个自然村,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全镇有6万人口,10万亩耕地。该镇区位优势明显,滨德高速和314省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目前,该镇是享誉全国的“中华蟋蟀第一镇”,是快速崛起的 “江北最大的电梯零配件生产基地”,是历史悠久的“大刀记文化发源地”,是全国知名的“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曾经,柴胡店古镇古槐被我县已故著名作家郭澄清先生载入抗战题材名著 《大刀记》,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古镇古槐搬上《大刀记》电影屏幕。如今,由宁津县委、县政府与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42集 《大刀记》电视剧又将柴胡店古槐作为实景拍摄现场,古镇古槐又由此而名扬四海。随着我县大刀记文化产业园的在此兴建,柴胡店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张秀峰、张凤彬、马云明提供资料)□刘秀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青龙古镇话古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