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建设泵站23个,成立用水协会11个,实施“小农水”工程5年来——
禹城:16万亩农田喝上“自来水”

  4月12日,在禹城市辛寨镇徐楼村麦田里,用水分会会长李长杰帮村民提起给水栓不久,来自泵站的“自来水”便通过“小白龙”流进田间。经过5年建设,如今,禹城市已有16万亩农田喝上了 “自来水”,不仅省工、省时、节水,粮食产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建:破解农田灌溉难题

  “以前浇地太麻烦了,每到浇地的时节要么到邻村找水,要么就地打井抽水,浇一亩地全家上阵也得1天时间。有时为了浇上水,大半夜就要去排队。 ”说起几年前浇地的情景,李长杰十分感慨,“如今有了泵站可方便了,提开闸水就到了地头,一个人就够用。 ”
  2010年以来,禹城市以高效实用为目标,开展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在“小农水”项目区有水源有保证的李屯、莒镇、伦镇、辛寨、房寺5个乡镇实施“小农水”工程,建设泵站23个,惠及群众7.2万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目标。如今,该市已建成16万亩泵灌区,在这些农田里再也看不到以前的土沟渠,取而代之的是每隔50米一个的“自来水”出水口。“有了田间‘自来水’,不但省时省力,还省钱。 ”辛寨镇沈堂村村民庞永才介绍,现在浇1亩地平均比原来节省三成多费用。
  “传统的灌溉模式为灌排合一、多级提水、大水漫灌,费时、费水、成本高。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实现了灌排分设、一级提水,破解了一家一户购置灌溉设备投资大、安装机泵难等问题,节省了水资源,平均亩产提高10%以上。”禹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广臣介绍说。

管:用水协会当“保姆”

  “小农水”工程建好了,如何持续发挥作用成为该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通过走访调研,禹城市水利部门探索出了“市级灌溉服务中心+乡镇农民用水协会+村级用水分会+会员”的管理模式。
  4月11日,在辛寨镇农民用水协会,副会长温付兴正忙着给群众解决灌溉中出现的问题。 “我吃住都在协会里,随时帮群众协调解决问题。 ”温付兴说,全镇5个泵站设施维护、田间设施的维修保养及收取灌溉服务费等事项都由农民用水协会负责完成。
  禹城市目前已成立11个农户用水协会,并率先在辛寨镇开展了灌溉管理的探索,统一供水、统一灌溉、统一收费、统一管理,并对灌溉工程进行定期维护。协会还协调村组之间、用水户之间的灌溉用水问题,减少纠纷,提高了灌溉效率。辛寨镇“小农水”项目区群众原先浇一遍水需要17天,现在12天就能浇完。
  自从项目区建成后,用水协会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由村民选出自己信任的分会会长和水管员,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群众充分利用“小农水”工程进行有秩序地灌溉。 “一到浇地的时候,人就像上了弦一样。 ”辛寨镇温庄村水管员温付金说,不浇地的时候也要一遍遍地巡逻各个泵站,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用:收支都有明白账

  “灌溉用电费用、设备的维护和看护费、巡护费,全部包含在灌溉服务费里,统一向协会缴纳,平均一亩地收取14块钱。”温付兴说,每次灌溉前,分会需要向协会上交500元的运行责任保证金,以杜绝灌溉期间因泵站空岗、违规操作而导致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搞好灌溉服务,各分会都有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徐楼村分会有一个记事本,上面写着每家浇地所用的时间、水量、价格,并定期进行公示,既方便互相监督,又便于最后收费。
  “公开透明的费用收取,使各个层面的人员明确了责、权、利,保障了灌溉秩序的良好运行,让政府投入发挥了最大效益。 ”禹城市水务局副局长王颖说,灌溉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监督管理,每一款项的支出都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保障,每一项花销至少要经过3个人的签批才能投放。□本报记者 冯光华 本报通讯员 崔珠峰 张红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禹城:16万亩农田喝上“自来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