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打造羊绒加工全产业链

“三在”学员在搬运羊绒。记者 周坤摄



  夏津县邢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羊绒梳理专业村,九成家庭靠这一产业走上致富路。新常态下,他们发展有了新思路——

  4月9日,记者到夏津县郑保屯镇邢庄村羊绒梳理户韩国昌家采访,正好赶上他卖完羊绒回来。 “卖了20多公斤,赚了200元……”韩国昌介绍说。
  每天收入200多元,依靠羊绒梳理富起来的,在该村不只是韩国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个只有560户村民的小村梳绒机数量达1000余台,九成家庭从事羊绒梳理。
  “虽然羊绒梳理在我们这里铺天盖地,但只处于简单加工阶段,没有顶天立地的企业。我们正在谋划将传统的羊绒梳理向纺纱、织衫等领域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郑保屯镇党委书记刘永强说。

  

一台梳绒机年挣两万元,羊绒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邢庄村位于夏津县东南部,跟其他村不同的是,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梳理完的羊绒及等待加工的羊毛。本地没有养殖绵羊的传统,也没有皮革加工企业,缘何与羊绒梳理产业结缘?村党支部书记曲传存讲述了产业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末,河北省清河县的部分村庄开始发展羊绒梳理,依靠这一产业,家家户户都富了起来。邢庄村与清河县油坊镇隔河相望,了解到羊绒梳理投资不高、技术简单、一人可同时操作3至4台机器等情况后,村民曲传永率先“吃螃蟹”,购进了一台梳绒机,半年后便挣回本钱。乡亲们看到收益后,通过各种途径购买梳绒机,全村加工户、梳绒机迅速从几户、十几台发展到400余户、1000余台。 “家里有老人孩子,打工出不去,我们就上了7台机子,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挺知足的。 ”村民宋秀莲说。
  如今,该村年加工羊绒达2400吨,一台梳绒机可为村民带来两万元的年收益。羊绒梳理带领邢庄村民致富的同时,还带动了附近辛庄村等6个村的发展。截至目前,郑保屯镇梳绒机达4000余台,年加工羊绒总量占全国的三成以上。

  

处于产业链末端,产品附加值低,传统加工亟待转型

  “挣的都是辛苦钱,主要利润都让收购企业挣去了。 ”村民王延强说。
  “一年也就过年时歇两天,没日没夜太辛苦”“市场价格不稳有时还会赔钱”……随着采访的逐步深入,该村羊绒梳理产业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据了解,在邢庄等村羊绒梳理发展起来后,清河县逐步将这一产业淘汰,打造了从羊绒分梳、纺纱直至织衫的全产业链,形成原料和市场在外、加工交易在清河的局面,邢庄等村成为那里最大的羊绒加工输送基地。
  “我们加工的是绵羊绒,每公斤60元左右,从绒到纱线、半成品再到羊绒衫,每个环节价格都要翻好几番。清河境内梳理山羊绒,每公斤700元左右,我们因设备过于老化,无法生产这种高端羊绒。 ”曲传永道出了苦水。
  “从羊毛里梳理出羊绒,一般要15至20遍。现在市场上有一种风力梳绒机,可以一次性分离,但一台机器就300多万元,我们想用新机器却买不起。 ”夏津康奇绒毛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金河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村使用的梳绒机都是由纺纱厂淘汰的旧设备改制而成,生产效率及产品附加值低,羊绒梳理处于产业链末端。

  

规划园区,调整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搬到园区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现在有80台梳绒机,雇了30名工人,除去人力、租金等成本,年纯利润可达百万元。 ”德源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心飞说。
  去年,该村规划建设了羊绒加工产业园区。当年建成后,德源绒业公司、康奇绒毛公司就入驻园区。两家企业自己梳理羊绒的同时,还对村民加工的羊绒进行收购再处理。在两家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家庭计划搬进园区进行产业化生产。与此同时,村民们也忙着“自救”:成立羊绒业协会,引导加工户抱团发展;在江浙等地成立办事处,羊绒直供大型加工企业;从内蒙、新疆等地直接订购羊毛,降低原料成本……
  “羊绒梳理是全镇的特色产业,今后我们将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延伸产业链条,进行提档升级。 ”该镇党委书记刘永强说。
  刘永强介绍,该镇在规划羊绒加工园区,加速家庭作坊向产业化进程推进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解决加工户资金难题。通过先进设备的引进、与科研院所对接等方式,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改变原有产品结构。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将加大对国内大型羊绒纺织及成衣企业的引进力度,通过对接合作,打造羊绒加工全产业链,用终端产品谋求高效益。

■记者手记

传统产业唯有转型才能奔跑

  只有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等不得、慢不得。邢庄村建设羊绒加工产业园,引导加工户从家庭作坊向企业化转型,迈开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步。但要完成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结构不合理向结构优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传统产业唯有转型才能奔跑。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不能坐等政府的“救济粮”,应及早理顺发展方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发展的支撑点、着力点。政府部门应根据不同行业,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指导性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指好路、搭好桥,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本报记者 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 董玉龙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造羊绒加工全产业链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经济】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