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1946年参加工作的,求学时到过四川,回到家乡临邑当过私塾先生。当年冬天,父亲调到县粮食部门工作,他兢兢业业,一干就是27年。
父亲走时,亲人中唯独少了我——父子离别未能相见,成为我终身的憾事。赶回来时,我哭天喊地,“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怎样地遗憾和悲痛啊!
父亲一生忠厚老实,工作认真负责。他大公无私,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将毕生心血献给了忠爱的事业。
1960年夏季,德州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当时,洪水在鲁北平原肆虐,像脱缰的野马。洪水过后,杂草丛生,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吃糠咽菜、度日如年。我当时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饿得皮包着骨头,随母亲逃荒要饭。当时,父亲也同很多人一样,因过度饥饿得了水肿。当同事们把他送到医院时,他还惦记着自己的工作,惦记着为国家贮藏的粮食。时至今日,当人们一提起父亲的名字,就想起那个守着粮仓、却因饥饿得了水肿的粮站主任。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个 “傻子”,傻得让人“可怜”和费解。他得这病,任凭谁都不相信:“您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只要一把粮食就可以救你的命啊。 ”
在生死面前,父亲的行为验证了他的操守。这种品德也是那一代人共有的。一位和父亲在一起工作过的叔叔说:“你的父亲是个老实人,对工作没说的,下雨往外跑,怕国库的粮食遭雨淋;收公粮时,他总是将一天来散落在仓库门口的粮粒儿清扫起来,有的粮粒儿被人们踩到了地下,他就用弯针一粒一粒地抠出来,过筛挑净后倒进仓里。”为节省开支,他们这些粮站的人自己装卸、搬运。父亲做事总是抢在别人前头,身先士卒,不怕脏累。水灾后,往县城运粮成了最艰苦的工作。父亲和同事们有时淌着水,冒着危险经过被洪水冲垮的桥面,人们肩扛人抬把粮搬运到河对岸……虽说粮食工作平凡,但在那个年月里,确实是对每个人的生死考验。父亲和他的同事,表现出了粮食工作者平凡而伟大的情操。
父亲一辈子清贫节俭,一生没带过手表,没穿过皮鞋,到去世时还穿着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一年四季就那么几身衣服,仿佛春夏秋冬都能穿。其中,那旧得不成样子的中山装、背心和白衬衣,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父亲的袜子都打着补丁——寥寥无几的生活用品,我接班工作后用一个纸箱便全都盛下了。他的遗物中有一摞厚厚的日记和一些他喜欢的读物。他在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公家的事要积极去做,大家的事要帮助去做,个人的事要抽空去做。”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在字里行间蕴藏着做人的道理,也镌刻着父亲人生的轨迹。他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教育了我们。
父亲性格刚毅,患病住院期间,忍受着巨大病痛,从不哼半声,即使在病危时,也总是以微笑面对亲人。他是多么地善良和慈祥!他那每次牵强的微笑,让我们做儿女的倍加心疼。
“爸爸啊!”当我们止不住流泪喊父亲的时候,他总是慈祥地说:“不要紧,你们哭什么,该上班的上班去吧,公家的事要紧。 ”微弱的声音穿透了我们的心,儿女们只能悲伤而无奈地眼睁睁看着病魔慢慢耗尽他最后的气力。当时的情景,一幕幕留在我们脑海里,至今想来就会泪流满面。
父亲对我们的爱如大海般宽广。他时常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长出息。父亲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学识影响和教育了我们两代人。如今,我的妹妹、弟弟都或中专或大学毕业,都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我们的孩子或大学毕业,或正在读大学。我也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爸爸的梦,在我们这些晚辈身上已经实现。
1979年的9月22日,是父亲远行的日子。迄今已有30多年了。清明就要到了,仅以此文,作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父亲,您一路走好……
□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