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转型跨越布新局
  一个科学超前、务实创新的战略决策的诞生,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和显著变化:
  它汇集了力量,提振了信心,掀起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它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使我市多年来有产业无龙头、有龙头无产业的经济格局悄然改变;
  它为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劲活力,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现代产业体系,让建设幸福德州的物质基础愈发坚实……
  这一决策,就是我市确定实施的“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
科学决策凝聚发展合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多年来,产业集中度差、核心技术掌握少、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低端,是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2011年2月27日,我市提出,要按照“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要求,全力实施 “10+ 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十大产业累计完成投入超56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以上,全部达到千亿级产业集群。
  “只有集中力量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全面提升产业的战略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方式转变。 ”全市干部群众迅速达成了共识,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是市委、市政府根据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基于我市所处阶段、产业特点及问题的准确判断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非常明显的科学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2011年5月21日,《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正式下发,“10+3”产业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更为明确,思路愈加清晰,全市上下蓄势待发,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迅速展开。
创新机制催生高效能
  2011年10月30日,宝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电动汽车下线。 “这个投资20亿元的项目,从投资洽谈到开工建设,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 ”市新能源产业推进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磊介绍说。造就这一项目建设奇迹的,正是市里建立的高效顺畅、创新科学的工作机制。
  为确保主导产业快速推进,市委、市政府以空前的力度,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各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在市直部门抽调了100多名业务骨干,组建 “10+3”现代产业推进办公室,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班人马,定岗定责,全力突破。
  “分线作战法解决了长期以来部门职能交叉、财权事权分离、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整合、配置了行政资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责任制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曲春耀告诉记者,为保证工作正常运行,各个产业推进小组办公室实行了办公场所、机构、人员 “三集中”,市财政为各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划拨了办公经费。
  不仅如此,各级还创新推进机制,坚持“二八法则”,市级领导用20%的精力统筹安排分管的常规性工作,用80%的精力研究产业项目,集中力量带头“走出去”。工作领导小组各副组长首次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严格考核,建立科学的管理考评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齐、人心思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高点规划引领强势崛起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在推进主导产业中,我市坚持按照“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要求,大手笔破题,借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绘就全市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立足实际,市里聘请国内顶级规划机构、顶级设计人员,编制了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使产业架构更加清晰,空间布局也更加合理。
  各产业办公室开展广泛深入调研,摸清了本产业的基本情况,对在建和储备项目进行汇总,建立了项目数据库;按照3年实现1000亿级规模目标,将总体目标量化分解,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
  各县市区也按照要求,根据各自产业基础,确定了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目标、保障措施等,认真筛选引进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
  强化空间布局规划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把德州经济开发区作为主战场,集中整合配置各种优势资源,规划13个产业园区,健全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引进项目的平台和载体,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
  目前,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加速推进。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纷纷落户,促进了传统块状产业向创新产业集群的转变。
  □本报记者 孔瑗 胥爱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转型跨越布新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国际国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