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纺织行业处境维艰
作者:马俊凯



  □本报特约记者 马俊凯
  生产一吨纱用棉成本21000元,加上人工、电费、管理费等7500元/吨,成本达28500元/吨,而销售价只有27000元/吨左右,生产一吨纱亏损1500元——
  近期,我市纺织企业棉纱销售不畅,库存增加,开工率下降,整个纺织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处境艰难,一部分企业已处于关门停产边缘。业内人士称,目前纺织企业所处的困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
纺企经历冰火两重天
  我市既是产棉大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全市有纺织企业415家,生产规模500万锭,从业人员10余万人,产能为全省的1/7、全国的1/20。 2010年、2011年对纺织企业来讲,真是冰火两重天。 2010年是纺织企业近10年来日子最好过的一年,因为棉价、纱价持续上涨,皮棉放在仓库里即使不纺成纱,存上几个月也能赚不少钱,纺企老板们乐得都合不上嘴。因此春节前后放心大胆地购进了大量皮棉存在仓库里,少的有两三个月的库存量,多的有五六个月的库存量。没有想到今年3月中旬后,棉价、纱价持续快速下滑,纺织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出现严重亏损。 5至7月,我市中小型纺织企业中,80%左右处于停产、限产状态;8至9月,随着棉价企稳回升,棉纱销售有所好转,停产企业陆续复工;进入10月后,纱价随着棉价下滑再次下跌,目前32支纯棉纱主流成交价在26500元/吨左右,较高价在27500元/吨左右,一个多月已下调1500元/吨,比今年2月底最高价时下跌了13000元/吨,降幅达33%。武城县华一集团是一家集棉花收购加工、纺织、榨油于一体的综合型棉花生产企业,集团董事长孟庆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生产32支纯棉纱为例,皮棉进货价19000元/吨,按出纱率1:1.1计算,生产一吨纱用棉成本21000元,加上人工、电费、管理费等7500元/吨,成本达28500元/吨,而销售价只有27000元/吨左右,生产一吨纱亏损1500元。这是按棉价不变算账,如果棉价下跌,亏损还多。孟庆顺表示,目前因下游实际需求相对萎靡,纺纱厂库存不断增加,不少纱厂是半开工,不敢停产,主要是为了留住工人以及维护一些老客户,一旦停产,再开工招工人就费劲了,目前只能硬着头皮坚持。据调查了解,由于纺织下游订单减少、棉价持续下滑,纺织服装行业多处在观望状态,小批量谨慎采购,造成棉纱销售迟缓,库存不断增加,纺企资金周转困难,目前我市中小型纺织企业以短单、小单、快单为主,长单、大单很少,整体开工率不到70%,不少企业处在限产状态。估计下一步随着棉纱库存增加,限产企业会不断增多,一部分企业可能关门停产,甚至破产倒闭。
产量增加需求减少
  今年我市受9月中旬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棉花减产。但全球、全国却是丰收年,资源充裕。据了解,2011年度全球棉花面积增加,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700万吨,需求量2500万吨左右,供过于求200万吨左右。我国今年棉花面积增加,总产量在73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加60万吨,而需求量略有减少,供需缺口缩小。
  目前纺织企业不景气,除了棉花资源充足,造成棉价、纱价下跌外,还有其它几个原因:一是欧美经济疲弱,棉纺织品需求量缩减,国内纺织企业外贸订单减少。近期召开的110届广交会成交数据显示,欧美订单不足,缩减达20%至30%,而且6个月以内的中短单占了八成以上,缺乏长单。二是一部分外贸订单转移到东南亚低成本国家。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涨,棉纺织品成本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外贸订单向东南亚一些低成本国家转移。三是化纤产品替代棉花。棉价高于化纤价格,一部分纺织企业改用化纤或其它新型纤维,相应地减少了用棉量。四是工人工资不断上升、电费增加,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五是融资成本增加。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资金趋紧,造成以民间融资为主的中小型纺织企业融资困难、利息成本增加。
纺织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目前,整个棉花产业情景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峻和复杂。预测今年将是结束纺织业“黄金期”的转折年,一批纺织企业不得不停产或倒闭,纺织业新一轮洗牌难免。
  近几年来,以陵县恒丰、富华、宝鼎为代表的纺织企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非棉新型纤维。目前陵县已经拥有规模以上新型纤维纺织企业30余家,产能占全国同行业的30%,产品涵盖了市场上90%以上的品种。新型纤维平均利润率高于10%,是传统纯棉产品的2至4倍。由于新型纤维的大量使用,用棉比降到20%以下,棉价的波动对企业效益影响很小。多年来,国内纺织企业以较低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原棉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这种优势将逐步消失。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国内纺织行业产能过剩,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使产品由低档次、粗放型向高档、精细化转化,并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非棉新型纤维,降低用棉比,减少对棉花的依赖。同时纺织企业要努力打造自身品牌,让品牌成为价值与企业文化的载体。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市纺织行业处境维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经济】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