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夏季社区的喜与盼
作者:王贺张晓航

本报记者在社区蔬菜批发市场采访。



  

阅读提示

  夏季社区位于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是我市合村建区的试点之一。该社区2009年由原夏季村依托蔬菜批发市场和产业优势,吸纳合并周围8个村庄成立,成立之初即有人口2587人、耕地 4800亩,其中蔬菜面积3190亩、蔬菜大棚数百个。 10月10日至13日,本报记者在该社区进行了蹲点采访。
  汽车驶出禹城市区,沿着101省道向南行十几分钟,路过一个蔬菜批发市场、一片老村子,远远就能看见数十幢新楼房——这就是夏季社区新建成的居住区。
  进了社区,却没见几个人,显得有些冷清。我们正心怀疑问时,黑黑瘦瘦的夏季社区党总支书记魏友勇走过来:“村里人平时都不在家,你们要找他们,得去市场和菜地。”

七成农户包地,靠菜园子发家

  魏友勇把我们带到社区新建的服务中心,这是座3层建筑,居委会、幼儿园、超市都集中在这里。魏友勇告诉我们:“社区的农户七成包地种菜,大多数都发了财,社区新建的楼房没几天就卖光了。过两年你再来看,楼房的数量还要翻一番。 ”
  听魏友勇这么说,我们很好奇种菜到底能挣多少钱。他说:“有的年轻人胆子大,一包就是上百亩、几百亩,一年挣几十万。 ”他告诉我们:夏季社区一半以上的农户包地种菜,眼下1亩地能种两季,一季芹菜能卖到七八千元,土地承包费每亩1000元到1300元,雇一个农民每月1000多元,加上杂七杂八的农药、种子、化肥、水费等费用,每亩地一年挣三五千元并不困难。
  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我们碰到了正要外出的李向成和他老伴,老两口今年都63岁,儿子在德城区上班,他们不愿意闲在家里,就帮人种菜。 “菜地就在家门口,一年能挣两三万,闲着干嘛? ”李向成笑声爽朗。
  来到蔬菜批发市场,村民王伟正从车上下来。一身旧迷彩服,脚蹬破布鞋,身旁崭新的白色轿车跟他的装扮形成鲜明对比。前几年他还在江苏打工,后来听说在家里包地种菜既轻省又赚钱,就回来了。结果两年不到,房、车都有了。
  “这两天菜有点儿落价,我种的100亩芹菜就没出手。咱心里有底,最差也能挣二三十万。 ”说着,王伟就走进屋里看别人打扑克。
  “屋里打扑克的不是客商就是种菜大户,如今越是大户越轻闲。 ”魏友勇说。到收获季节,客商主动找上门,双方论亩谈价钱,在地头就点票子,从收到运都不用费心,客商全包了。因为菜量大,每年来夏季社区的客商很多,从他们那里能知道下一年啥菜多、啥菜少,这样就不怕量大价跌折了本。


  “总之,包地种菜没错!前两天我又在伦镇包下300亩地,明年得好好干一场。”魏友勇笑着说。
  一天采访将要结束时,魏友勇对我们说: “白天市场人很少,真要看市场的热闹场面,就得天不亮去。”于是我们约好第二天一同前往。

  处处都有经纪人,菜农脚上不沾泥

  第二天早上5点多,我们摸黑再次来到蔬菜批发市场。市场里没有灯,只能隐约看到占地100亩的市场里,停了很多大货车、小面包,而且东一堆、西一堆全是人,以妇女居多。
  在市场东头的一家小吃部里,老板娘告诉我们,这些人大多是准备去菜地打工的妇女,菜贩子收了农户的菜,得雇人到地里去收,菜在地头收割、装箱,很多直接就运走了。
  “今年已经收了110多亩,价格不错,但没去年好。每年过了 ‘十一’我们都来,已经有十几年了。”在一辆大货车旁边,我们扯住一位青州客商老耿,他正招呼着几十名妇女上车,去十里望镇收菜。 “工人都是经纪人帮着联系,我们只管掏钱。”
  “80元一天,去十里望,赶快、赶快。”王华兴是老耿的经纪人,他本来帮着联系了60名工人,可早上才来了40多个,于是只能在市场现吆喝。看他忙得差不多了,我们走上去跟他聊了几句。
  “咱们这个市场有多少个经纪人?”
  “说不准,正规的也得好几十吧。散户太多没法数,很多村民平时干别的,到这个季节也客串一把。”王华兴说, “一年里围着菜地,干什么的都有。有帮着雇人种地打药的,有帮着客商找菜源的、找收菜工装运工的……大户真要图省事儿,种一年地也就是几个电话的事儿,脚上一点儿土不用沾。”
  王华兴给我们透了个底: “每斤芹菜从这个市场出去就得一毛多钱,这里面菜农有3分,割芹菜挣1分,装车挣1分,运输挣3分,经纪人挣2分,菜从大客商手里过一道再加2分……挣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
  据市场管理人员讲,像王华兴这样的经纪人一般常年联系着百十位打工者,手里还有稳定的客户资源,一些往河南、北京、上海等地贩菜的 “大贩子”,来了以后会将业务交给他们全权负责。

  “集体有钱就好办事,盼着政府多给扶持”

  社区几乎家家有拖拉机、小货车,三分之一的农户买了小轿车;好几百户村民买了楼房,新社区一期二期的房子都被本社区的群众 “包圆”了;周边十几个村的农民为夏季社区打工,农忙的时候,大户雇公交车拉人去种菜。在夏季社区采访两三天,满眼看到的都是村民种菜致富后的幸福生活。可魏友勇说, “我们社区这些年发展不错,但眼下也有不少问题,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粗放、劳动力成本一天比一天高,这些都要想法子解决。”
  “你看,村里一直没有冷库,蔬菜到了季节就得抓紧卖,市场真要有个波动,损失就大了。而且没冷库,就建不起加工厂,卖毛菜赚的钱跟卖净菜没法比。同样是夏季的菜,客商运到外地加工成净菜直接进超市,大头都让外地人挣去了。”魏友勇掰着手指头说。
  这时候,菜农魏振广上前搭话: “芹菜耗地力,一块儿地种一年芹菜,第二年再种长势就差多了,需要多施化肥。目前夏季社区的菜农包下一处土地种两年,就要去别处包新地。”
  夏季社区的种植结构也比较单一。来收菜的客商都知道,这里春季是茄子、辣椒、土豆,秋季几乎都是芹菜、菜花。要丰富种植结构,建大棚是个好路子。可建一个中等的棚要5万元,且3亩地才能“扣出”一亩半棚,成本高、见效慢,全社区如今才有几百个大棚。
  在即将离开夏季社区的时候,魏友勇跟我们讲了他的下一步的打算。 “有钱才好办事儿,夏季社区每年集体收入也就两万多元,建冷库、建工厂都得投资上千万元,发展大棚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需要大笔资金。下一步,我们想着试试寿光的模式,把市场做大,这样集体能多些收益,对农户也有利。但这需要政府的扶持,我们要政策、更要投入。”
□本报记者 王贺 张晓航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夏季社区的喜与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