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农民沙连山:高粱秸秆做“龙门”

沙连山在用秸秆创作。



沙连山的“龙门”作品。



“龙门”碑刻拓片。



  提到平原县的“龙门”碑刻,大家并不陌生。近年来,有的文化爱好者或临摹“龙门”二字,或将“龙门”做成刻盘,但在腰站镇沙庄村,却有位农民别出心裁,用田间的高粱秸秆将“龙门”二字做得活灵活现——
  走进沙连山的家,在客厅书桌上,笔者目睹了这幅“龙门”佳作的真实面目。只见龙首高昂,龙尾高翘,欲有驾云腾空之势。整条巨龙蜿蜒盘旋,似繁体“龙门”二字,栩栩如生。在巨龙下方,有二龙戏珠和龙舟泛湖“秸秆作品”各一件,其做工精湛,令人拍案叫绝。在作品玻璃镜框两侧上书有“国泰民安谢党恩,九十党龄巨龙飞”字样,这是沙连山为建党90周年而作。
  沙连山是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自幼受父亲熏陶,精通中医。在救死扶伤之余,他的最大爱好就是用废旧物品搞点“小创作”。早在两年前,他就用废旧易拉罐、中药下脚料、废纸板等物品做过两个“运动会沙盘”。
  适逢建党90周年,沙连山又有了做“龙门”的想法。为了将“龙门”二字做得形似,他找来拓片仔细揣摩,先用铁丝练习编排,确认与“龙门”二字十分相像后,用硬塑料管做了“龙门”框架。 “龙门”不能只是字形像,更要像龙。为此,沙连山在田间地头找来红高粱秫秸,开始为“龙门”做精心“装饰”。
  从龙头做起,沙连山将秫秸杆分段劈开,掏空内瓤做龙的上下颌,用仔细修剪后的秸秆外皮做牙齿,找来扫帚上分叉的竹棍做龙角,把秸秆皮用刀片刮薄、分割成极细的细丝做龙须,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龙的双眼是用高粱粒做成,炯炯有神。 “俗话说,画龙点睛。在考虑用什么材料做龙的眼睛时,曾尝试过很多物件,比如说黄豆、绿豆之类,甚至还用纸片剪过龙眼,可结果都不很理想。最后忽然看到丢弃在盒子里的高粱籽,粘上去时,感觉巨龙一下子有了精神。 ”谈到兴奋处,沙连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接下来是做龙鳞,“龙门”二字高0.7米,宽0.5米,仅整条龙身就长达4米,为整条龙粘满每片仅为0.5厘米见方的鳞片谈何容易!首先是剪鳞片,将秫秸秆用刀片刮下外皮,再修剪为宽0.5厘米左右的细条,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剪龙鳞,每片仅为葵花籽大小。如此一来,时间全用在了剪龙鳞上。据沙连山粗略估计,整个龙身上的鳞片约有 10万片,仅制作鳞片就耗时一个月。白天忙医病,沙连山就利用晚上时间做,有时要剪到凌晨一两点,妻子也时常来帮忙。
  龙鳞剪了满满一大堆,要将鳞片一片挨一片整齐有序地粘在龙身上,更是个功夫活,也是个技术活。沙连山找来胶水、镊子,小心翼翼地一片片往上贴,稍有不慎,要么就是胶水多了外淌,要么就是鳞片歪了重粘。在巨龙回身处,更要将鳞片粘得有立体感和动感。手累了,就甩甩手腕,眼睛花了,就洗把脸接着来。如此一番“精雕细琢”,又花去了沙连山两个月的时间。当龙尾上最后一片鳞片粘上去时,巨龙像一下子腾空跃起,活灵活现。沙连山眼角湿润了,大功终告成!
  为了衬托巨龙,沙连山还在巨龙下方做了“二龙戏珠”和“龙舟”模型,且均为高粱秸秆所作,而龙舟上挥桨奋力划水的运动健将,则是用中药辛夷、蝉蜕的下脚料,以及废纸板、旧塑料。
  6月初,作品完成。沙连山为建党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了却了自己做一件家乡“龙门”的心愿。沙连山说,今年民俗文化艺术节,他要把作品带到展会上,让更多人们一睹“巨龙风采”。这不但展示的是一种民俗文化,更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祖国的美好祝福。□文/图 相子瑞 李静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农民沙连山:高粱秸秆做“龙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文化·体娱】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