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认真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草案),积极为德州的发展建言献策,畅谈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加强社会保障 倾心为民谋福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隆重召开,为我市新一轮的科学发展、跨越前进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来自民政战线的人大代表,刘兰波说,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任务仍十分艰巨。他认为,要加快以民政事业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减灾救灾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努力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建立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服务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关系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大事,国家已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李贵信代表说,我市医改已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工作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后,应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扩面工作,把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有效建立起与医改目标相衔接、适应基本药物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模式;要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完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办法,努力用好的制度和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应切实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进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人力、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城市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要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政府补助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努力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对重大疾病、特困城乡人群等制定优惠政策,真正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建设;采取“年初预拨、次年结算”的办法,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认真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寄托着众多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田正祥代表说,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校布局,狠抓学校内涵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校舍改造,加强基层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在积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们仍然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等很多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建议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招聘青年教师,使农村中小学师资专业结构更为合理;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力度,让农村孩子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室和宿舍;要加快城镇中小学建设,解决入学难的问题,缓解就学压力,确保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城乡幼儿园建设,尽快制定学前教育规划,解决入托难、入园难问题;要共享名师资源,改善农村教师资源结构,使优质师资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区域共享。
加大警力投入化解基层矛盾
如何化解基层矛盾,开创社会维稳工作新局面?陈敬礼代表表示,公安执法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全面、细致、深入地推进公安工作,促进社会维稳工作取得更大发展,则需要进一步加大警力投入。当前我国平均警力比为万分之十,但我市的警力比还不足万分之八。因此,增加警力是做好社会维稳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在增加警力的同时,完善天网工程建设、提高治安威慑力,集中解决好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犯罪活动,从而不断降低案件发生率,也是社会维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府部门要紧紧把握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一主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中心意识和发展意识,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力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与改革顺利进行。要继续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同时,要提前介入,深入群众,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营造尊重人才氛围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谈到科技与人才问题时,孔祥智委员说,人才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谁抓住了人才,谁就赢得先机;谁营造的人才生存发展空间大,谁就抓住的人才多,谁就发展快。德州要超常发展,必须进一步营造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人才大规模引进、提升、对接工程,有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大力培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居者有其屋共享家温暖
改善民生质量、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齐长平代表认为,让广大老百姓居者有其屋,共享家的温暖是保障民生的首要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就要积极做好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调查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法规政策,探索制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不断扩大保障范围,确保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实物配租家庭后续管理,针对保障家庭实际情况实时调整保障政策,引导其纳入小区日常物业管理,让这些特殊困难家庭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健全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其后续管理,加大对出售、出租、出借经济适用住房违规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
□本报记者 杜华江 张睿 韩超 本报通讯员 陈金山 赵帅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