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过年,是华夏民俗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古诗文中的年俗
  《尔雅·释天》中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由此推断,“年”的称谓自周朝差不多就已成形。所谓年,《国语·郑语》中如此释其义:“凡周存亡,不三稔矣。”粮农把庄稼从种到收界定为一“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 “大有年”,所言之“年”,实为收成。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首写除夕之夜的诗:“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从诗的末句,可以看出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在除夕之夜也得守岁。天子与民同乐,毕竟是“冰消出镜水”的寒夜,为了抵御夜晚的寒冷,皇帝不得不以酒暖身,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至于王安石的那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理解上往往会出现误差。过年放爆竹,在唐宋时期已经非常规范了,那时虽然没有钟表一类准确的计时工具,鸡人报时已相当成熟,鞭炮什么时候放,不像现在,全凭自己高兴,迎新年,那就得在除夕之夜的亥时即将结束、子时将要来临之际。至于喝酒,那当然是没有太多的讲究的,除夕和春节,再怎么困窘,就算不会喝酒,那都得喝一点。古代的酒,与粮食的关系太密切了,喝酒所要表示的意思,那也就是祈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除夕之夜的晚餐较之平常,那算得上异常地丰盛,鸡鸭鹅得悉数请上餐桌。晚餐过后就是拜年了,据文征明所记,“不求见面为通谒,明纸朝来满弊庐。 ”诗中所言的“明纸”,和我们今天的名片相仿,可见那时的过年中包含着渊深的世情因素。那当然是上流社会的权贵们借着拜年疏通关系,普通百姓也就是串串门,说上一些吉祥的话语。
  总体看来,远古时代过年多为祭拜天地,祈望免除灾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获得好收成,老人健康,年轻人更有出息。远溯到汉代,过年的习俗是烧香、上供、叩拜等形式,祭祀神灵和先人,放爆竹主要是为了驱除恶鬼。唐代以后,除延续旧的习俗外,又增添了娱乐和礼仪方面的新内容,譬如,在除夕和元旦期间,吃团圆饭,贴门神、对联和福字,举办各种花会,穿新衣戴新帽,叩拜家庭长辈,逐户作揖拜年等,文化的含量越来越浓。杜审言的“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可见那时的人们过年是怎样的隆重。毫无疑问,过年,已成为华夏民俗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范方启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诗文中的年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6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