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大力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对围城的3座垃圾大山进行封场、改造、迁移,形成了生活垃圾压缩密闭转运模式,引进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顺利进行——
垃圾山变景点老百姓笑开颜
  □本报记者 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 孙立艳
  昔日垃圾山今日变景点

  3月30日,记者来到我市东郊封存的第一垃圾厂原址,远远望去,一条南北走向的山丘连绵起伏,身披绿装,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里一年前还是一座高达10余米、臭气熏天的垃圾山。据了解,这里堆积了30年的51万吨垃圾,曾困扰着七里庄、学府家园、紫薇园、岔河小区等周边5万群众,经过标准化封存以后,现在变成了我市的一处景观。
  家住岔河小区的刘先生说:“原来这个地方,一刮风满天塑料袋,尘土飞扬,恶臭味很大,尤其是到夏天,苍蝇、蚊子特多,窗子都不敢开,这下好了,垃圾山变绿丘,心里也亮堂多了。”一些在附近遛弯儿的老人围了过来:“现在这里空气变好了,我们常在这周围散步。”
  市环卫处副主任王志刚介绍说,过去,我市城区3个方位分别存在一个露天垃圾厂,位于东郊、南郊和北郊,总数95万吨垃圾形成了3个巨型垃圾山,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这些垃圾山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自从 “创卫”以来,我市先后对原有的4个垃圾厂进行了整体改造,将第三垃圾厂改扩建为德州市垃圾综合处理厂;对位于城东的第一垃圾厂进行封厂;将位于城南的第二垃圾厂改造成建筑垃圾处理中心,把位于城北的第四垃圾厂进行迁移,结束了长期以来垃圾围城的历史。
  同时,市区12座垃圾压缩转运站投入运营,我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模式已初步形成,垃圾运输效率提高了3到4倍,避免了二次污染,实现了日产日清。家住金谷园小区的刘大妈说,原来垃圾车一过, “跑漏”一地,现在都用密闭式垃圾运输车,很少看到这种情况了。据介绍,我市已经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添置各种垃圾桶和地嵌式垃圾箱、压缩车、摆臂车等各种环卫设施、垃圾厂的改造。
  垃圾“烧”成电市民翘首待

  3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垃圾综合处理厂,看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现场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
  市垃圾综合处理厂负责人李宪生介绍,该项目由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目前进展顺利,是我市第一个垃圾发电厂,2011年5月竣工投产后,每天能够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可有效解决市区及部分郊区的垃圾问题。那些令大家头疼的生活垃圾,将成为 “宝贵”的资源,年发电量达到8000万度。同时至少能延长市垃圾综合处理厂30年的使用寿命。
  王志刚介绍,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有3种主流方式,分别是卫生填埋、焚烧发电供热、生物处理。焚烧发电是国内外普遍推行的处理方式,在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同时,实现垃圾的减量化,从根本上改变生活垃圾侵占城市用地、污染地下水源、传播病毒及有害物质的状况,提升城市环境。项目建成后,我市的垃圾处理水平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将处于先进位置。
  市民对此十分期待,家住市直小区的高女士说,清除垃圾、变废为宝、降低影响,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国税干部李先生说,或许一年后我们德州市民就能用上垃圾焚烧发出来的电,真的很期待。
  “创卫”攻坚战人人责在肩

  “今年垃圾治理的重点将放在城中村及城乡接合部。”王志刚拿着城区规划图向记者介绍,我们将以城区8条主干道为中心,向城乡接合部拓展,努力实现 “大街小巷一个样,城区郊区一个样”。
  3月31日,记者在我市城乡接合部转了一圈,发现卫生状况明显低于市区。在解放北路,一位环卫工人说,在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这一区域,垃圾箱等环卫设施不完善,百姓随意倾倒垃圾;专业环卫人员很少;还有很多市民保持着养猪、养鸡的习惯,难题不少。
  市环卫部门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先期建设4个垃圾压缩转运站、17部环保专用设备、60辆电动保洁车,增加保洁能力;拆除城乡接合部的露天垃圾池,添置封闭式环保器具,实施全方位保洁,对城乡接合部马路逐条进行整治,沿街单位、店铺要签订 “创卫”责任书,严格落实 “门前五包”,责任落实到人。
  目前,市区每天产生650吨左右的垃圾,有1400多名环卫工人工作,但仅凭他们的力量远远不够。市环卫部门呼吁,广大市民应自觉摒弃不讲卫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主动配合环卫部门工作,爱护垃圾桶等公共卫生设施,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提高 “创卫”意识,主动帮助查找和解决 “创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形成 “创卫为我,我为创卫”的良好局面。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垃圾山变景点老百姓笑开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