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九达天衢”谱新篇
作者:下转二版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孙涛 孙国利 刘磊
  昔日以车马运输为主的 “九达天衢”,今天成为路网密集的全国重点交通枢纽城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德州交通牢牢抓住每一次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我市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大车道”到“高速路”:路网纵横通天下

  打开尘封的历史档案,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交通的困境:全地区仅有土公路8条,全长不足300公里,并且都是在农村大车道的基础上略加整修而成,路基狭窄,弯多坡陡,穿村过街,缺桥少涵,晴天是条坑洼路,雨天是条排水沟,人们常常是望路兴叹。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理念,“要想富,先修路”表达出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1957年,济南至邯郸公路齐河段进行路面改建,德州地区有了第一条粒料路面。1964年,垦利至禹城公路改建,德州开始有了沥青路面。1966年,济德路(现104国道)建成,结束了德州到济南晴通雨阻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公路基础设施规模逐步扩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京福、济聊、德石、青银高速公路,德滨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德商、济乐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全市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1996年以来,国省道干线公路普遍进行改造升级,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路容路貌明显改观。
  到2008年底,德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万多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96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密度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发展中地区的发达现象”。
  60年来,德州公路网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1小时上天 (到济南机场)、2小时入海 (到天津港)、3小时进京已经成为现实,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两横铁路网将在此汇聚,德州成为全国重点交通枢纽城市和省级物流节点城市。日益完善的公路网络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外向型经济、高产高效农业、仓储物流、商业、旅游业等各类产业的兴起,一大批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公路沿线迅速崛起。
  从“出行难”到“村村通”:农村交通面貌大变化

  “修路修到家门口,公交开到村里头”,这是农民群众对“村村通”工程的由衷赞誉。回首60年前的德州农村,公路建设是一片空白,农民去趟县城就是“出远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德州积极推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和 “民需民办”等政策措施,1988年,各乡镇驻地都通上了沥青路。2003年3月31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同年5月16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农村公路改造工作会议,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会战在德州大地上全面打响。2006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启动县乡公路改造工程、率先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
  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6000多公里、大中桥梁600多座,彻底解决了全市8000多个行政村、400多万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成功创造了德州历史上农村公路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建设里程最长、工程质量最好的 “四个新高”;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综合评比第一名,形成了农村公路改造的“德州模式”和 “德州速度”,被交通运输部誉为 “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的一面旗帜”。农民群众自豪地称 “村村通油路”是继土地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第三次革命。
  同步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先后投资1亿多元,新增和延伸客运线路456条,投放客车1042辆,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加快推进“四位一体”乡镇交管所规范化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集乡镇客运站、乡镇交管所、农村公路管理站和农村物流管理站于一体的乡镇交管所112个。
  从“手推肩挑”到“综合运输”:运输经济飞速发展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人力车、畜力车、独轮车曾是德州主要的运输工具。60年来,德州运输市场逐步开放,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形式、多家经营、开放活跃的运输市场基本形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1950年5月,德州开始有以木炭为燃料的汽车。1954年,全地区才拥有2台拖拉机,汽车站点甚至租用民房,或借用庙宇、祠堂。1962年,德州开通了第一条公交线路。综合站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8年底,全市运输站场达到131个,初步形成以德州汽车总站为核心,以县级客货站场为节点,以“四位一体”乡镇交管所为基础,以农村停车点为末梢,集疏便捷、辐射城乡的综合站场网络体系。2009年,市交通局又围绕对接京沪高铁,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京沪高铁汽车站,
大力实施德州汽车总站改造工程,及时规划汽车南站和北站,德州站场建设步入全新时代。
  运输组织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运输企业发展到402家,拥有营运汽车2.75万辆,其中营运客车1772辆,中高档客车比例达到60%;营运货车2.4万辆,厢式货车和集装箱车比例达到21%;市区出租汽车2405辆,轿车的比例达到100%。10条市到县和8条跨省、市快客线路投入运营,实行滚动发车、一票直达、航空式服务。交通物流业发展提速,物流规模效益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客货运量一年一个大台阶,在全市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到了94%和96%,在鲁西北、冀东南地区位居前列。
  水上运输逐步复兴。京杭运河曾是德州的黄金水道,后因河道淤塞和天气大旱等原因致使航道废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水上运输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京杭运河全线复航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徒骇河通航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城市公交发展提速。1962年,德州只有1辆公共汽车、1条公交线路。1997年开始,中巴 “招手停”快速发展。2009年,城市公交划归交通部门管理,市交通局多方筹资2500多万元,购置了72辆高档空调公交车投入运营,德州公交开始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运输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德州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投资环境日益改善。随着“南融北接”战略的实施,德州市与京津都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之间的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从计划管理到市场调控: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60年来,德州交通管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逐步向运用市场机制调控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了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转变,全面提升了道路运输、水上运输、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和交通工程建设 “五大市场”管理服务水平。
  为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我市深入开展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和联合整治道路交通秩序工作,全面推行货物源头派驻制度,车辆超限超载率牢牢控制在5%以内。健全维修市场体系,全市维修企业发展到83家,建立起门类齐全、分工合理的维修市场体系。提高驾培市场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应用驾培IC卡计时管理系统,全市驾校均达到部颁标准。规范水上运输市场管理,全市已组建9个基层海事处,纳入交通部门管理的有62公里黄河、90公里运河、9个湖泊 (水库)、7座黄河浮桥、6座运河浮桥、65艘工程船和100艘游船。
  在今年成品油税费改革中,争取到了全省第六的基数,为今后加快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今后全市交通将围绕打造全国一流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立足大交通、构建大路网、发展大物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公路网路、现代化的运输网络、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确保到2012年底,基本建成“六纵四横一环”高等级公路网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九达天衢”谱新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