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60年变化看德州·体育篇
强身健体展英姿
作者:韩超
  从我市第一届学校田径运动会召开,到如今各项体育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60年间,我市体育事业成功完成了一次次突破和跨越。
竞技体育不断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1950年德州专区建立,配备专职体育干部,举行了全区第一届学校田径运动会和第一届篮球运动会。20世纪50年代,以推行、普及广播体操为中心,我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篮球运动,在学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尤为活跃。
  1995年,市体委对全市运动项目进行了调整,使项目布局基本趋于合理。至此,全市基本上形成了以市体校为龙头、以县级少儿竞技体校为龙身、以乡镇小学为龙尾的一条龙的业余训练格局。市体校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新上了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柔道、举重、射击、赛艇等10个项目,使市体校的训练项目达到了14项。平原县、禹城市、齐河县的少儿竞技体校,先后被省体委命名为“山东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0年,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赛艇训练基地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 “中国赛艇协会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到2003年,市级和省级传统项目学校已发展到27处,个体和民办公助武校、摔柔学校也发展到10多处。
  我市在第22届省运会上进入全省第二集团,在第11届全运会上实现金牌“保2争3”的目标,在第15届亚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到2003年,我市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夺得984块奖牌,其中金牌386块、银牌253块、铜牌345块。其中在全国比赛中获得46块金牌、48块银牌、25块铜牌;在国际比赛中获得11块金牌、2块银牌、1块铜牌,破6项全国最高纪录和青少年纪录,36次破山东省最高纪录和青少年纪录。27式太极拳项目在第四届 “国际武术节”上荣获金牌,李金旺成为山东冬渡长江第一人,朱俊海成为山东横渡琼州海峡第一人,焦华峰在第15届亚运会上勇夺摔跤金牌,耿文博获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铁人三项金牌,实现了亚运会、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全民健身渐成时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群众体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民健身在我市已渐成时尚。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市13个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体育行政机构,10个县市区相继建起了标准田径场和其他体育设施。1976年,我市建立了第一所集中训练、集中上文化课、集中食宿的重点业余体校,业余体育训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2月,德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成立,成为我市第一个体育中专学校,为我市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后,我市体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在城镇,40%的人常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1987年4月,地区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此后相继成立了球迷协会、游泳协会、跆拳道协会、足球协会等16个单项体育协会,各县市区也成立了若干单项体育协会,活跃了全市人民群众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市着力突出特色体育,实施群众体育“四大工程”:篮球进村工程、健身路径进社区工程、乒乓球进机关工程、围棋进学校工程。篮球进村工程共投入体彩公益金900余万元,吸引社会配套资金2000余万元,全市新建村级篮球场1319处。健身路径进社区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60多万元,建设健身工程400余处,其中省级全民健身路径1处、全民健身特色工程3处、乡镇文体活动中心40处、农村体育示范工程72处、健身路径323处;建立全民健身队伍1700余支,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80多万人。乒乓球进机关工程投入资金50万元,为280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成了乒乓球室。市县两级共组织乒乓球比赛400余场次,参加人数上万人次。围棋进学校工程在城区20所学校、30所幼儿园开设了围棋课,2008年9月,我市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中国围棋城”称号。我市连续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 “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体育产业方兴未艾
  随着我市体育事业全方位的发展,体育产业这个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为龙头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其产品已占全国竞技体育器材市场份额的90%。“泰山牌”体操、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田径等六大项200个品种的产品一次性进入北京奥运会,叫响了“体育器材德州造”的品牌。金万方、正英等健身中心已成为我市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排头兵,目前,会员注册人数达千人以上。
  在充分发挥市体校和县级少儿竞技体校作为培训人才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办体育,一大批民办武校和围棋学校、各种体育项目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市体育人才市场有了较大发展。大力开拓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成功举办了德州国际怪车邀请赛、全国青年摔跤比赛等重大赛事,我市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各类体育产业经营企业192家,涉及体育用品生产、零售、培训、中介、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行业,从业人数近6000余人,年产值达16.6亿元。
   □本报记者 韩超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强身健体展英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