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棉价上升空间还有多大?
——对当前我市棉花价格走势及影响的分析和调查
作者: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近日来,棉花价格再度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受特殊的气候和经济环境影响,我市棉花价格从9月初开秤收新棉时的籽棉6.00元/公斤至6.20元/公斤,到目前已经攀升到7.00元/公斤,但许多棉农依然认为并没有达到收益预期,期待有一个更高的价格空间,惜售心理严重。今年棉花价格到底怎么了,种棉是不是比较效益在下降,棉花价格对今后我市棉花产业发展影响几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植棉比较效益在下降

  据市棉花协会的负责同志介绍,今年我市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双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市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在200至300万亩之间。去年我市棉花大丰收,但棉价却一路下跌,收购价格从6.20元/公斤一直降到4.50元/公斤,棉农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今年全市植棉面积232万亩,比上年下降19%,降至7年来最低点。9月上旬,我市持续多天阴雨天气,棉花质量和产量大受影响,部分棉桃变黑,棉花减产20%以上。植棉比较效益下降。
  记者在临邑县采访棉农时得到的信息也印证了专家的说法。据了解,今年,临邑县农民植棉面积不足10万亩,比2000年的18万亩锐减近五成。而且种植还越来越分散,成片连方的棉田大幅减少,棉田主要集中在一些沟边河坝等不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的零散地块。
  村民们普遍反映植棉不如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划算。临邑县兴隆镇刘辛村村民康希印算了一笔效益对比账,今年籽棉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6元左右,按亩产200公斤算,每亩产值1200元。尽管今年农资价格下调,植棉成本较上年降低了,亩成本也得400元,每亩棉花的纯收入也就在800元左右。特别是今年入秋棉花收摘初期,阴雨天气比较多,棉花减产,且棉花质量不好。而现在粮食价格上涨较快,小麦1.94元/公斤,玉米1.76元/公斤,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亩产值在1600元以上,加上每亩84元的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植棉比种粮每亩少收入400多元。

  棉价上升空间微乎其微

  由于受粮价较高、收益较好以及棉花减产、棉企抢购等因素影响,棉农对棉价期望值较高,特别是近期棉价上涨,更加重了棉农的惜售心理,多数棉农存棉待售。那么今后棉花价格上涨的空间还有多大?
  自今年9月初以来,我市各棉花企业陆续开秤收购新棉,籽棉收购价格国庆节过后,受国内今年棉花减产及棉副产品涨价等因素影响,籽棉收购价格一路上扬,近日标准级好棉花收购价格已升至7.00元/公斤,比国庆节前上涨10%,比去年同期上涨23%。近期,我市皮棉价格也大幅上调,已涨至1.41万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8%,但目前收购加工成本已达1.4万元/吨,棉花企业处于微利经营或微亏状态,不少棉花加工企业寄希望于后市,囤棉待售。这也就是说,当前棉价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上升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
  目前我市棉花吐絮率达90%以上,采摘进度在85%左右,采摘已经进入尾声,但企业收购量仅在25%左右。市棉花协会专家提醒广大棉农,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纺织行业严重不景气,导致棉花价格大幅下跌,今年以来虽有所回升,但远未走出困境。目前的高棉价使纺织企业难以承受,棉价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明确,将采取增加储备棉抛出量和发放棉花进口配额等措施来平抑国内棉价。大量棉花存在家中很不安全,建议棉农消除惜售心理,及时销售,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棉花产业向何处去

面对植棉面积减少、比较效益下降的现实,今后棉花产业向何处去?市棉花协会专家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保障棉价平稳和棉农利益,防止再次出现“棉贱伤农”现象;另一方面,专家建议国家将棉花良种补贴直接补给棉农,增加棉花种植农资补贴,并出台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稳定棉花生产。同时建议国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在主产棉区建立优质棉基地县,以完善稳定棉花生产的长效机制。
  从目前可操作的措施来看,专家建议,针对棉花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受天气影响较大等实际情况,可以推广棉花与其他经济作物间作套种模式,保证农民收益。近年来,临邑县兴隆镇安家、北徐、沈关屯等村就采用节肥、节水、省工的棉花西瓜套种模式。打好时间差,每亩西瓜的收入还高于每亩小麦的收入。
  □本报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马俊凯 陈金山 王宝华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棉价上升空间还有多大?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经济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