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应对水短缺 节约水资源
作者:市水利局供稿
  德州市属严重缺水地区,当地水资源总量11.5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全国的10%;亩均占有量143立方米,占全省的47%、全国的8%。近年来,我市主要依靠调引黄河水和开采地下水支撑全市各类用水需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总量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无序开发利用、水污染等因素影响,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全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地表水资源短缺
  德州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河流水系均属季节性排洪河流,非降水丰年不产生径流,致使地表水资源水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无法满足我市用水需求。一是水源性缺水。我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具有年际年内变化大、调蓄能力弱的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554.8毫米,低于全省670毫米的平均水平。降水的年内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汛期(6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6.5%,降水量相对集中。降水的年际变化呈现丰、枯周期变化规律,1956至2008年间,最大年降水量是1964年1033.7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1968年285.6毫米。目前,全市已建成水库9座,总库容2.3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4.1亿立方米,河道、沟网和坑塘总蓄水能力5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能力总体上偏弱,无法实现年际性、季节性雨洪资源和上游来水“丰蓄枯用”的目标。二是水质性缺水。我市地处漳卫新河、马颊河、徒骇河等河流下游,上游地区排污、区域内部分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大量农药化肥残留渗入地下,均不同程度地加重了水资源污染。据2000至2008年水质资料综合分析,在评价的10个河段监测中,除部分河干外,各站点均为超Ⅴ类水质。三是工程性缺水。农田水利设施多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老化失修、淤积严重、灌排失效、跑冒滴漏,河道淤积率达70%,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仅为40%,经常出现“地里满水、沟里小水、河里无水”的现象,无法形成有效径流。
  二、客水资源不稳定
  全市可利用客水来源主要为黄河水,另有少量卫运河水(每年用水量在0.9亿立方米左右)。全市现有引黄线路6条,分别为潘庄、李家岸两处大型引黄灌区,韩刘、豆腐窝两处中型引黄灌区以及引位入夏、引滨入庆两条引黄路线,最大引水能力230立方米/秒。引黄工程对德州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72年引黄以来共引黄河水600多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引水15亿立方米。2001年至2008年,年均引水13.3亿立方米。自1999年国家控制黄河不断流以来,随着小浪底水库加大调节力度、黄河部门控制引黄指标日趋严格,黄河来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我市引黄水量也从多年平均的15亿立方米,下降到近几年的13.3亿立方米。作为我市主要可供水源的黄河水,随着国家调控力度的加大、沿黄各地用水量的增加,可用不可靠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
  三、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
  由于地表水资源供应能力偏弱、地下水资源管理力度不够、违法取水成本不高等因素影响,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为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超采量高达1.1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年均开采量2.04亿立方米。自备水源比重过大,无序开采地下水资源,既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又加剧了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由于不均匀开采,浅层地下水已经出现了夏津——武城、宁津两个超采区,面积达1724平方公里,地下水深层降落漏斗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个别地方已经出现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另外,河道污染、工业和居民生活点源污染,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和污灌面积的增加,致使浅层地下水污染物总体含量呈上升趋势、污染区域不断扩大,深层地下水也出现不同程度地点污染现象。
  四、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近年来,我市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制定出台了《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见》,编制了部分行业产品用水定额,对全市主要水功能区进行了确界立碑。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刚刚起步,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用水效率低下。农业节水灌溉措施未大面积推广应用,截至2008年底,全市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9.316万亩,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4%,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6左右,节水潜力和空间巨大。工业用水定额不完善,缺乏监督激励机制;用水重复利用率低,非传统水资源尚未利用,几乎没有污水回用、雨洪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高,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节水器具不普及,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建筑业、服务业基本使用生活水源,低廉的税费和高额的利润,抑制了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二是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适应。农业种植结构中,高耗水的小麦等作物种植比例较高;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纺织、造纸、石油石化、食品加工行业,高耗水企业过多,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恶化状况加剧,产业结构与我市严重的缺水态势不匹配。三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自来水价、水资源费、排污费等均偏低,价格杠杆作用没有发挥,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不足家庭收入的1%,多数企业用水成本占其生产成本的比重不超过2%,农业不收水资源费,使公众节水行为缺乏利益驱动,远不能引起公众对节水的重视。四是计量监管不到位。工农业用水计量率较低,无法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用水缺乏监管,水资源浪费现象较普遍。五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有待加强。供水、排水、用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环节仍实行分条分块管理,“多龙治水”局面始终存在,亟需建立与全市水资源形势相适应的机制、法规和制度体系。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总量将持续增大,加之水污染、水资源浪费得不到有效根治,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异常尖锐。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赋予了各级水利部门艰巨的工作职责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程建设,强化技术措施,健全法规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更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认识,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加入节约水、爱护水、支持水利发展的行列。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实现水资源的集约节约永续利用、促进德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市水利局供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应对水短缺 节约水资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法制】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