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技术人员在为菜农讲解管理知识。
平原县坊子乡前坊子村村民吴小国在当地一家畜牧饲料公司打工,每月2000元的工资都没有留住他,今年他在家搞起了2个西葫芦大棚。
目前,平原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保护地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陆地瓜菜21万亩,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大拱棚、小拱棚近4万多个,年产各类蔬菜200万吨,总产值达10亿多元。县蔬菜局局长张海林说:“眼下,平原的蔬菜生产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张、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品牌建设初见成效的良好局面,蔬菜产业已撑起了全县农业的半壁江山。”
农民种菜为啥着了迷?
深秋时节,穿行在平原乡间,到处是建蔬菜大棚的火热场面。最近,笔者对平原县10个蔬菜大村、100个蔬菜大户进行了走访。
坊子乡叶庄村,有153户、533口人、1100亩耕地,有占地700亩的315个西葫芦大棚,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王打卦乡潘邓村耕地面积1192亩,发展西瓜、西红柿面积940亩,占耕地面积的78.9%,村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王杲铺镇后梅村村民冯知勇全家5口人,种了一个长160米、宽18米的黄瓜大棚,2008年仅大棚收入就达8万元;
洼刘村村民刘圣喜现有各长50米宽18米、长90米宽18米、长160米宽18米的大棚3个,年收入12万元,农忙时每天雇零工5至7人,自己当起了种菜小老板;
前曹镇马庄村村民白从明从2001年开始搞西红柿大棚,每年棚收入都超5万元,如今已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王打卦乡李孟楼村村民郭天亮兄弟3人原来搞运输,自去年下半年业务量下滑,今年初卖掉了货车,种植西瓜20亩,当年纯收入16万元;
鸣鸡店村村民张玉山一家人先后在济南、德州打工10多年,年收入2万元左右,除去吃喝、住房、孩子上学等费用,剩不下钱,去年秋后,他们回家投资4万元新建了一个长100米、宽18米的韭菜大棚,半年纯收入4.8万元,不但收回了投资,还赢利8000元。
……
王杲铺镇副镇长纪明武介绍:“群众感觉在土地上种菜收益非常高,都想方设法地建棚,现在的大棚蔬菜生产,没有半点行政命令,是市场效益在牵动着大家的心。”
打造“京津济菜篮子”
平原县处在北京、天津、济南、上海、福建的交通要道上,京沪铁路、京福高速、105国道、315和318省道都从县内穿过,在平原,仅高速公路出入口就有2个、铁路物流园区1个,2个小时进京、1个小时进济,区位优势明显。便利的交通、丰厚的蔬菜资源,让平原县叫响了打造“京津蔬菜园区”的口号,县里借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平原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蔬菜生产服务机构,县电视台不仅常年开办蔬菜生产技术讲座,还免费向农民赠送科技光盘,通过多渠道培训,使5万农民成了 “蔬菜专家”。另外,县里坚持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县蔬菜局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0万菜农严格按照这个规程来种菜。3年来,共推广引进以色列832西红柿、美国牵手西葫芦等百余个蔬菜新品种,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在新技术应用上,主要推广了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秸杆生物反应堆等30多项新技术。目前,“杲”牌黄瓜、“世纪风”西红柿、“鲁春”食用菌、“张师傅 “韭菜等20块生产基地已成为农业部门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如今,全县围绕八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起了六大蔬菜交易市场,引进了3家蔬菜深加工企业。北京、天津和济南的160多家大酒店和80多个大型超市每天都通过网络从平原调菜,平原县每天也都有上百辆货车往京津地区运菜。
资源优势变经济发展强势
平原县围绕蔬菜生产,引来了客商、激活了市场,实现了蔬菜产业向蔬菜经济的迈进。
县民营局局长马连实说,仅蔬菜一项产业就带动起了良种培育、农资经营、餐饮服务、运输物流、农民经纪人等8大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了解,王杲铺镇“京津蔬菜大市场”的年蔬菜交易量达0.65亿公斤,市场年营业收入近百万元。坊子乡把不成形的蔬菜交易市场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建成2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年营业收入达30多万元。
依托丰厚的蔬菜资源,该县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培育起了12家蔬菜泡制作坊和20多家蔬菜冷藏库,新鲜蔬菜经过加工变成了名牌酱菜和出口菜。坊子乡6000个西葫芦大棚已成为响当当的“招商磁石”,福建中绿集团在此组建了中绿蔬菜合作社,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生产纯天然蔬菜,并计划投资3亿多元建设蔬菜果汁饮料项目。乡党委书记张荣河介绍说:“今年3月份至今,已有6位台湾客商冲着蔬菜前来考察,都签订了投资协议,目前有2个项目基本谈成。” □金吉鑫 李安勇